还记得当时刚完成3-3的拆书认证,我问观察家三午老师,成了三级拆书家后,还有什么学习发展路径?她给我首推参加拆研班,虽然卷但是成长大!
时间巧的是,我4月13日刚领到3级拆书家的证,都还没来得及进三级拆书家名人堂群,4月22号三午老师就跟我说拆研班可以报名了,让我抓紧机会。在正式开营前,项目负责人再三跟大家确认报名意愿,希望每个人是报着要闯关成功的心态来参与,我有一度比较担心自己的时间投入想打退堂鼓,但听一些报名的小伙伴说,对这个项目已经期待了大半年,愣是等到现在才盼到,我又觉得机会难得!所以,在开营前,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力而为,大不了就重头再来一次。
是的,故事的开篇,我有点怂。现在回顾这三个月走过来的路,周末不是在图书馆备战课程内容或与拆研小组开会,就是在拆书分享的路上,熬了N多个夜,爆了N颗痘痘,剩下的是无比充实的成就感。
第一阶段:线下1小时拆书法讲座
当时我觉得这个任务是最轻松的,因为刚完成3级九拆,自认为对RIA拆书法比较了解。真正在下手准备分享材料时,才发现细节繁多,需要反复打磨。我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对拆书法零基础的同学,我不仅得讲清楚为什RIA有价值 ,还得深入浅出讲清楚RIA怎么用,每一步都需精心设计,确保听众能轻松理解并应用。最终,我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把赵周老师《这样读书就够了》重新啃了一遍,反复修改PPT和讲稿,为把看起来复杂的RIA书写标准变得通俗易懂,我把标准转换为书写句式,方便学员套入就能用,甚至把书写范示分成基础版和进阶版,以照顾到不同理解水平的学员。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任何看似简单的任务,如果我们要做到以为学员为中心的交付,背后都需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细致的准备。作为讲师,我看到自己总想把更多知识传递给学员,但少即是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精简聚焦内容,突出核心,把要传达给学员的东西精准打穿,是我要不断精进的能力。感谢云釉老师的指导,是她在我灯下黑的时候提醒我,如何把课程的难度系数再稍微降低点,让更多人能跟上节奏。
第二阶段:组织一次分舵拆书课活动+ 发表拆书家破局故事
在这次活动里,我作为统筹人,帮助三午老师组织《正面管教》3小时的拆书课。活动筹备期间协调各方资源,从摇人协助,合理分工,从宣传招生、场地布置、物料准备等,我和分舵小伙伴紧密协作,现场参与学员远超过往(到场14人),活动圆满成功。筹备这个活动对我来说,相对是简单的。在这个过程,我最大的收获是看到拆课经验丰富的三午老师如何交付一堂3小时的拆书课,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灵活的互动方式,让我看到自己虽然过了3级九拆,但对技能的应用还不够融会贯通,还有很多的进步空间。
在这个相对轻松的阶段,我选择把撰写拆书家破局故事的挑战任务给完成了。过往总觉得写一篇文章很头疼,这次尝试将RIA拆书法的思路融入写作,从遇到什么挑战的场景开始,如何在书中选择合适的片段进行拆解学习和应用摸索,逐一攻克难题。通过这次实践,我体会到RIA拆书法不仅适用于阅读,还能有效提升写作能力,这是个有意思的发现。
第三阶段:线上1小时拆书课 +跨组磨课
这是让我最煎熬又收获最大的阶段,除了上面两个拆研任务,我还额外完成了另一个社群我老早答应了的优势引导沙龙3小时分享,我在跟时间赛跑,把能力拉到极限。
在选取线上拆课的书籍上,我在纠结与摇摆中浪费了一周的时间,理智上告诉我要选一本相对简单熟悉的书籍快速过关,直觉上又总觉得不对劲,在一周的折腾中我发现了内心一个声音中叫喊,“精力有限,我到底希望自己聚焦在什么主题进行拆书精进呢?”我找到的答案是“优势主题,如何实现顺势而为的个人成长和家庭教育”,当这个方向出来时我有一种混身通畅的感觉,于是我锁定了《优势养育》这本书。虽然这本书之前没看过,硬着头皮也就上了。极限操作用一周时间完成书籍的阅读和逐字稿,6月30号把逐字稿发给兰兰老师,7月4号晚就要做直播线上分享,只剩下3个晚上时间改稿调稿和写PPT,对我这种经常晚上9点多才能下班回到家的人,经常奋战到凌晨1点多。
线上拆书比线下挑战的是线上互动形式,既要保证内容有深度,又要吸引屏幕前的注意力,互动内容要简单多样化,力求让每位参与者都能积极参与。时间虽然赶,我却不想敷衍。内容理解上,选取的案例要尽量生活化,通俗易懂;设计的工具要好入门,确保参与者能快速上手;线上互动上,基本每5-10分钟就设置与学员有简单的互动,保持好课堂活跃度;分享时提醒自己控制好语速~我反复打磨细节。最后线上课程的交付,比预期的顺利,1小时分享完内容,学员反馈积极,互动频繁。直播完的那天晚上,我好好犒劳了自己一顿烧烤,真的好久没这么拼了。特别感谢兰兰老师给我的及时赋能与陪伴,让我在这场极限挑战中顺利完成了任务。
跨组磨课是我在拆研班里最期待参与的任务,我特别好奇如何把一堂3小时的拆书课设计出来,总觉得难。在我们磨课小组内,王茜老师逻辑力清晰,很会抓片段脉络;喜春老师在片段设计上很有自己的巧思和方法;云釉老师分享了3小时拆书课设计工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跨组磨课为我打开了拆课的新思路,我学习到如何更灵活地选择片段,多样化内容形式,为我完成最后一个阶段的任务做好铺垫,增强了信心。谢谢组内小伙伴在我前两个星期忙得抽不开身时,为我调整磨课的输出节奏,督促我及时产出不掉队。拆研班运营机制的一个巧妙设计是团队作战,个人是否完成任务会影响团队积分,从而影响团队PK结果,用团队的力量和影响让个人不能轻言放弃,这对我很受用。
第四阶段:线下3小时拆书课
有了第三阶段的历练,第四阶段作为拆研班最难的任务,完成得比我预期顺利,这里想重点分享下自己首次独立完成一门3小时的课程设计的心得:
(1)通读书籍:通读一本书,先梳理每个章节表达的核心内容(基于什么概念,引申出来什么工具),了解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递进,并列、因果等)
(2)关联自身:基于读后感,把最有感触的地方标识出来,梳理他们可能有的逻辑线,关注这三个问题的答案“① 这节课你最希望解决学习者在什么场景下可能会遇到的哪个问题?② 你认为你的这堂课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你打算如何通过拆页搭建从而让学习者达到你期待达成的目标的?③ 如果这节课学习者能且仅能带走一个东西,你最希望对方记住的知识是什么?”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能帮助我把课程逻辑梳理得更顺,而不是啥都想讲,反而失去焦点或是重点(这里得点赞下提问大师云釉老师,用这三个很棒的问题启发我们思考)
(3)片段选择:片段更多是引子,是为课程呈现服务的,不用受限于是否有How的工具步骤
(4)拆解要点:不是单纯的讲师个人秀,可以灵活设计与学员互动的环节(比如有些How不是直接给出,而是让学员先思考共创,然后拆书家再给出,学员认知会更深刻更容易接受)
(5)练习应用:灵活应用A1、A2、A3,如果能在不同片段间有关联和延续,那就更好了!以现场学员的反应为主,灵活做时间、节奏推进的调整;照顾到不同的同学,特别是比较少言的同学。
7月26号线下交付课程后,收到了很多正向反馈(课程整体评价9.6分),我基于现场与学员的互动反馈,进一步复盘并重新迭代自己的课件,并决定在8月2号再开一场同主题的3小时拆书课。就像我跟云釉老师在交流的,怎么把自己从讲师的角色抽出来,代入小白学员的视角来看自己整场的交付,这是一种高级的产品经理能力。我现在能深入进去,但比较难做到跳出来。现在的笨方法是,通过课程的交付,感受现场场域的变化,吸收学员的课程互动反馈,反哺回来自己不足的视角并迭代自己对这个主题的认知。
经过拆研班3个月的磨练,我的自信心变强了,我已经从一开始有点怂,任务驱动的状态,发展到觉得自己挺强大,自发主动想去创造更多价值的心态,而这就是3个月拆研班限时拆书行动挑战所带给我的最大惊喜。这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化作无价的成长经验,支持未来走得更远。
感谢当初的选择,感谢努力不放弃的自己,感谢拆研26班超能战队小伙伴的陪伴,感谢拆研班工作组老师们的无私赋能和支持,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