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植,新赣人也,乘舟过襄江。时晚日远眺,谓友朱寿曰:“此中昔楚昭王获萍实之处,仲尼言童谣之应也。”寿曰:“他人以童谣为偶然,而圣人必知之。”言讫,见二人自岸下,青衣持芦杖谓植曰:“卿来何自?”植曰:“自新赣而至于此尔。”二人曰:“观君皆儒士也,习何典教?”植、寿曰:“各习诗礼。”二人且笑曰:“尼父云:‘子不语神怪。’又云:‘敬鬼神而远之’何也?”寿曰:“夫子圣人也,不言神怪者,恐惑典教;又言敬鬼神而远之者,以戒彝论,其意在奉宗之孝。”二人曰:“善。”又曰:“卿信乎?”曰:“然。”二人曰:“我实非鬼神,又非人类。今日偶与卿谈,乃天使也。”又谓植曰:“明日此岸有李环、戴政,俱商徒,以利剥万民,所贪未已,上帝恶。欲惩其罪于三日内,卿无此泊,慎之。”言讫,没于江。寿、植但惊异之,未明何怪也。及明,植谓寿曰:“有此之不详,可移于远矣。”乃牵舟于上流五百余步。缆讫,见十余大舟自上流而至,果泊于植本处。植曰:“可便详问其故,要知姓字。”于是寿杖策而问之。二商姓字,果如所言。寿心惊曰:“事定矣。”乃谓植曰:“夫阴晦之间,恶人之不善,今夕方信之矣。”植曰:“夫言幽明者,有幽有神而神之明,奈何不信乎?”时晋恭帝元熙元年七月也,八日至十日,果有大风雷雨。而二商一时沉溺。植初闻二人之言,私告于人。及是共观者有数百人。内有耿谭者年七十,素谙土事。谓植曰:“此中有二蛟如青蛇,长丈余。往往见于波中。时化游于洲渚,然亦不甚伤物。卿所见二人青衣者,恐是此蛟有灵,奉上帝之命也。”
王植是新赣人,坐着船过襄江。当时他远眺落日,对友人朱寿说:“这就是昔年楚昭王得到萍实的地方,孔子说应验了童谣。”朱寿说:“其他人听到童谣都认为是偶然唱唱而已,只有圣人知道其中的奥秘。”(春秋末期,吴国破楚,楚昭王逃亡途中,在江上捞得萍实,无人能识,问于孔子,因孔子先前听过楚国儿童唱道“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尝之甜如蜜。”故答出了昭王之问)
朱寿说完,就见两个穿着青衣,手持芦苇杖的人从岸边下来,对王植说:“看两位先生都是儒生,学的什么典籍呢?”王植、朱寿说:“学的《诗经》、《礼记》”。两青衣人说:“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又说:‘敬鬼神而远之’,为什么呢?”朱寿说:“孔子是圣人,不言怪力乱神,是担心人们怀疑典籍教诲;又说敬鬼神而远之,是要大家遵守伦常,他意思是要人们孝敬祖宗。”两青衣人说:“好。”又问道:“你们相信神怪么?”王、朱两人说:“信。”青衣人说:“我既不是鬼神,也不是人类。今天能与两位一唔,也是天意。”又对王植说:“明天这岸边会有李环、戴政两人,都是商贾之徒,贪图重利,盘剥万民,又不知足,惹怒上天,要在三天之内就惩罚他们的罪恶。你们不要在此停船,千万小心。”说完后,青衣人就沉入了江中。朱寿、王植都十分惊奇,也不知两人是什么怪物。
等到天亮,王植对朱寿说:“既然有此不详之语,我们不如移船远离此处。”于是移船到上游五百余步远。系好缆绳后,就见十来条大船从上流下来,果然停泊在原来王植停船的地方。王植说:“可去细细打听一下,搞清楚他们的姓名。”于是朱寿拄着拐杖去打听。两位商人的名字,果然跟青衣人说的一样。朱寿十分吃惊,说:“果有此事。”就对王植说:“冥冥之中,善恶有报,今晚我才真信了。”王植说:“说到幽明,有幽冥就有神明,神当然是英明的,为什么不信呢?”当时是晋恭帝元熙元年(东晋末代皇帝司马德文年号,419-420)七月,八到十日,连续三天,果然有大风雷雨,两个商人一起沉没了。
当初王植刚听到青衣人的话时,曾悄悄告诉了其他人。当大风雷雨时,有几百人旁观两商人沉船。其中有个七十岁的老翁叫耿谭,向来熟悉当地事情,对王植说:“江中有两条蛟龙,象青色的大蛇,长达丈余,常常在波涛中现形。不时变形后在江中洲渚上游玩,但也不怎么伤人害物。你们看见的穿青衣的两人,可能是这蛟龙有了灵性,奉上天的命令惩恶。”
《王植》载于《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五,“龙”类中的“蛟”类。本文虽是“善恶有报”的陈词滥调,但构思新奇,布局严谨,写作手法十分老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