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门尼德
老赫老巴属于第二代哲学家,不同于第一代中泰勒斯的反对者,这二人针对的是第一代哲学家的另一个前提预设——世界在变化。
二人对此的回答是截然相反的:
老赫认为,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老巴则认为,变化只是一种假相,实际上,没有任何事物处于变化之中。
据说,老巴在他的家乡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他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与政治事务,包括立法。
他自己写了一首哲学诗篇,基本完整地流传了下来;另外我们也有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作为第二手的文献资料可供研究。
从思想言论角度看,老巴是老赫的对立面,但是老巴的观点也并非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老巴的观点,也内在包含着自己的前提预设——在逻辑上,没有任何事物处于变化之中。
至于在经验上、事实上如何,请耐心往下读。
我们可以重构老巴的观点,表达成如下内容:
1 凡“存在”着的,是“存在”;
2 凡不是“存在”着的,不是“存在”。
3 只有“存在”,才可以被思想;
4 不是“存在”,不可以被思想。
5 “变化”一词其实是指,某物某状态由“存在”转变为“不存在”、或者由“不存在”转变为“存在”。
比如,一个苹果,由绿色变成红色。“绿色”从“存在”变成了非“存在”;“红色”从非“存在”变成了“存在”。
而非“存在”不可以被思想,所以,从逻辑的角度看,只有“绿色”存在,“红色”存在,而绿只是绿,红只是红,并无“变化”可言。
老巴并不否认,人类的感官是可以感知到变化的——苹果由绿变红,恰恰是我们可以使用感官直接感觉到的,这是经验、是事实。
不过,这也成为了人类的两难——逻辑/理性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事物在变化;然而感官却告诉我们事物在变化。
在经验与逻辑之间,老巴选择的立场与观点是:理性是正确的,感官则是在欺骗我们。
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巴是第一个理性主义者,他是对逻辑推理作出贡献的第一批人之一。
但老巴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建立了一个不可调和的边界。换句话说,在理性主义者看来,“实在”是静止不变的,是一个统一体;感官告诉我们的不过是一个处于变化之中、具有多样性的非“实在”。
这个边界,或者说二元论思想,此后便一直出现在后来的一些哲学家的学说中(如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之分)。只不过,老巴的二元论显得更极端而已——他对感觉特别不信任、乃至视而不见。
“可感觉者不是存在!”“存在”是一种类型的东西,不是多种类型的东西,而且“存在”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被真正把握。就这种极端地观点来讲,老巴也可以谈得上是一个一元论者。
##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
以下简称小勒和小拉。作为第三代哲学家,这二位试图在老赫和老巴的截然对立之间寻求一个“中道”的方案:一切事物都在变、一切事物都不变,这两种说法都不对,真理处于这两种说法之间——一些事物确实在变,而另一些事物则不变。
小勒认为,不变的事物是四元素(水、气、火、土),在两种力量(起分裂作用的恨的力量与起统一作用的爱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房屋、树木等其他事物,四元素分散开来则会导致其他事物不复存在。
而小拉与小勒的区别在于,小拉认为,不变的元素不只有四个,甚至可以说是无数个(事物的性质、属性是无数个,每一类性质、属性均对应一种元素),但力量只有一个——心灵的力量(nous),并且,心灵会驱动变化向着某个目标进行。在小拉看来,世界是有目的地、而非盲目地变化。
基于小勒小拉的努力,一种天才设想诞生了。这种设想是什么、又天才在哪里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