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推荐了《女王召见》,虽然自己不喜欢政治题材,对英国的现代史也太不了解,原本对这部剧没什么兴趣,但想给自己一些离开舒适圈的体验,还是去看了,没想到出乎意料的喜欢。
伊丽莎白女王是当今世界出镜率最高,年代最久的元首,从26岁继承英联邦王国的王位起,每个星期二她都会在白金汉宫与首相会晤。从丘吉尔到卡梅伦的12位英国首相一直延续着这个相约星期二的传统。虽然是私人会晤,但也是关乎着国家命运和世界格局的重要发展方向。
《女王召见》将这一传统搬上舞台,虽然因为这些会晤从来没有公开资料。而编剧却根据了这60多年来英国发生的大事件,力图帮我们还原对话现场,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女王召见》满足了民众对王室的好奇心,让我们看到了这位至今仍活跃在人们视线中的老太太精彩的一生。
在大家的心目中,女王永远是端庄大方,优雅得体的典范,言谈举止都必须符合身份。所以平时我们很难看到女王真实生活的另一面,而在该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更加立体的女王,她有善良,威严,可爱,也有惶恐,困惑,无奈。在台上不断切换她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样貌,并且述说着内心的孤独。
女王与首相们之间的对话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时而亲密,时而充面火药味。但做为誓言她遵循着为国服务的原则,无论她与首相之间是否意见相左,都会给予他们肯定的答案。而每一位首相即便他们有的对君主制度并不满意,但也都对女王表现出了最大的敬意,在她身上的确有一种不凡的人格魅力。
在剧中女王没有离开过舞台,首相们不断地更替,带着他们的问题。而她永远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与这个世界沟通。从年轻时代初入政坛还没有什么经验的小女孩,到80多岁高龄经历了众多命运坎坷,看过生离死别,风云突变的老人。女王永远用睿智从容的姿态面对着人生。
2013年《女王召见》在伦敦西区剧场首轮演出后就引起了轰动。扮演女王的海伦·米伦曾经在电影《女王》中出演伊丽莎白二世,并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从大屏幕走向小剧场,女王这一角色又带给她新的收获。在“百老汇”演出时,还得到了克林顿夫妇的赞赏。
剧中海伦·米伦要扮演40岁跨度的女王,不仅要变换服饰,造型,还有声音,表情,每一个细微的语气或肢体语言都将从青春到迟暮女王演绎得惟妙惟肖,显示了她不凡的表演功力。英国剧评人称赞她的表演“超越单纯的模仿,成功混合了女王的普通与非凡,彰显出准莎士比亚的光环。”
在女王与自己童年的对话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落寞。身在政治舞台,风光背后是我们看不到的责任,压力。或许在内心她也不希望自己是女王。但历史将她推上了这座舞台,她就有责任尽力演好这个角色,让“女王”极尽完美。对我们来说生命何尝不是如此,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有责任演好自己的角色,那样在谢幕之时才能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