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第三天
五天的培训马上就一半了,培训内容也感觉越来越有深度。从第一天的单元整体教学,到第二天的思维导图,又到今天郑州二七区汝河路小学张朝珠老师带来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以及明天崔老师的教学设计,我觉得每一天的内容都深入我心,只是我欠缺的太多太多,严重需要补课。
那么说一说今天的收获吧。
今天明显的感觉到参加培训的老师都在沉迷于手机,我也不例外。大屏幕投放的字体真的很难以看清楚,不清晰。手机拍照需要放大焦距,甚至放大焦距有的还是看不清,可能和多媒体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老师们设置的背景字体有关。所以,靠听,我渐渐的失去了兴趣。还有一个原因是感觉听起来好难。在我看来一个小小的教学活动,背后却有那么多的理论知识,看来自己的理论真的严重短缺。
关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它是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三类相互关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主题意义探究过程中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发展英语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同时运用所学英语知识、技能和策略,在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英语去获取信息、协助交际、帮助解决问题。
英语学习活动观涉及的三类活动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学生只有先获取信息,理解文本,才会按照文本内容进行应用,在创设的新情境中使用。
感知获取信息主要是在热身环节和导入部分。而这也是这三天老师们都说到的一个问题,热身环节和导入一定要与本节课内容相关。
张老师通过举例说明了应用实践类活动和迁移创新类活动的区别:应用实践类活动是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围绕主题和所形成的新的知识开展描述,分析,判断等交流活动。
迁移创新类活动是在新的情境下运用获取的语言知识,话题以及文体知识等完成,包括推理与论证,想象与创造。
我认为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应用实践活动没有脱离文本,迁移创新类活动是跳出文本,在一个全新的情境中进行的。
关于解读教材。张老师提到,文本解读要从解读文本的表层和深层的信息流做起。从理顺文本内在的逻辑联系做起,从理清文本的衔接与连贯做起。在关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重视文体特征,作者意图等要素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为什么我不会解读文本?因为太关注于表层信息,只看到了核心词汇与句型。当张老师提到在六年级下册内容中,有一个对话是Sarah's father生病了,但是孩子们的脸上很不高兴,因为他们不能去动物园了。张老师说,这就是教材的设计不合理,还有一个read and write中,Robin陷入到了泥坑中,小蚂蚁过来帮忙,但是天气在下雨,下雨天蚂蚁是不会出来的。而这两个地方可以看出张老师观察文本很仔细,张老师引导班上同学发现问题,并给出版社的编辑写信提出此问题。这一举动,会带给我们的孩子什么感受呢?会让他们觉得,其实教材中的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编辑也会有所失误。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带着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
六个小时的培训,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听太多的内容,但是只要有所收获就不枉自己坐那一天。用文字记下来,以后翻开的时候可以很快的回忆起来,那些自己没有来得及听的,也没有来得及拍照的,可能就会淡忘了。
后记:
一天的培训一直坐在那听一些自己不懂的真的是很难。也让我想起了我们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差生,对于他们而言,一天天的来学校听“天书”更是地狱般的感受,而我才听了三天而已,我更加理解了他们在课堂上为什么会捣乱,因为真的是太无聊了。对于那些自制力好的学生来说,他们会觉得自己应该学点知识,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混毕业证(学时)。混到手就行了,至于以后怎么样,以后再说。
所以,这也更加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学情,兼顾那些差生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