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大清早的近两个多小时的和家长沟通,让我几次都处于抓狂的状态。面对无理取闹的理直气壮,几次我怼她的话已到嘴边,我就默念“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这句话,把可能激怒对方的话硬生生咽下去了。是的,我是为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不是为了和对方激化更大的矛盾;更是为了让家长了解老师的工作,认可学校的工作。送走家长,再和班主任老师沟通,安抚受了委屈的老师,这就是我一上午所做的事。有时候,我就是承担着情绪垃圾桶的作用。
现在很想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其实它可算做是一个教育故事吧!很多书上都在讲,每一个成人的情绪、性格都带着童年原生家庭的印记。今天这件事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人情绪的化解也一定会找到一个出口。不论这个出口是什么。我情绪低落、失控时会听歌、看电影、读书或是说给朋友听。而今天这个学生的奶奶却要把情绪发泄在老师身上。在她认为:老师是神,应该打不还口、骂不还手;尽管她儿子也是老师,尽管这件事也是因为他儿子骂了老师引起的……
这个老人:一年级一个学生的奶奶。
交谈中了解到:她一年前从甘肃定西来到这里给儿子、儿媳带着孙子。儿子儿媳基本和她没有过多的交流,她的任务就是带孙子、做饭、收拾家务、接送孙子。老人来时推着婴儿车,里面是熟睡的小孙子,说刚满一岁。我想,她是很辛苦的。
给她递茶时,碰着她的手冰冷,手也很粗糙,不愿接我的茶,我笑着握住她的手,她接了茶。老人家带着老家口音,说话语速非常快,十句里八句我都听不懂,我只好笑着打断她,让她不要着急慢慢说。慢慢地我听懂了:她知道她儿子骂了老师,可老师不应该给她打电话,因为他儿子不听她的。她生气的原因是她儿子骂了老师,老师肯定也回骂了她儿子,这就可以了。事实是因为她儿子骂了老师,老师确实不能也没有回骂,只能和老人家沟通,因为平时都是奶奶来接孩子的。老师委屈,就告知了老人家事情的来龙去脉。可是我们大家都忘记了:母亲都护犊。这个儿子不知如何添油加醋说了老师,这可好老人家到了学校门口就把老师一顿训……还美其名曰:她儿子骂了老师,我们的老师怎么可能没有回骂呢?她、她的儿子就为了惩罚老师所谓的不细心,竟然中午不接孩子,也不管孩子是否饿着肚子。是班主任老师带孩子吃了饭。我苦口婆心的解释,一点都听不进去。那一刻我有了一丝愤怒。对这个口口声声说自己没有文化、是从农村出来的老人,我真想告诉她,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没有文化不能作为不讲理的借口吧!但我不能和她发生争执。
我突然想到那个挑起事端的老人家的儿子扬言认识上级部门的人,要去打招呼收拾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我只能用这个我并不想用的办法了。我说这样吧:你儿子也是老师,都是一个系统的。既然我们解决不了,就请上级部门来核实,给一个公平、公正的解决办法吧。可以从监控中看到每天老师是如何把学生们送到家长等候区?如何又把家长没按时接的学生们领会值班时的?当天她儿子如何在校门口骂老师的资料都交给上级部门来处理吧……老人家终于不再那么强势地咄咄逼人了。她就想让我们认错,想让老师认错,她拿定了我们不会为难她。我和班主任老师确实也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作为一个教育人,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宽容心。
这一刻,我由愤怒转为同情和一丝理解!
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记住: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