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如饮食喝水般离不开书。也许,是我那故去的爷爷在我童年时培养了我的读书习惯。
爷爷目不识丁,他每天清晨5点准时起床煮饭并且将我叫醒。于是,我就拿出书咿咿呀呀、像模像样地读起来。在灶火的跳跃中,爷爷皱纹纵横的脸上充满了慈祥和安宁。他竖起已经有点背的耳朵努力地听着。在爷爷深情而满足的目光中,我一读就是七八年。这期间读的书从童谣儿歌到现代散文再到古典诗词……如果说,我至今对语文还葆有这番痴迷与热爱,那么,毫无疑问,很大一部分是我朴实的农民爷爷给我留下的。
我一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然后懵懵懂懂地上了师范学校。那个学校的图书馆成了我淘金的高矿--像漂流的鲁滨逊终于上了个孤岛。常常是两个馒头、开水,木架床上打坐般的读书伴随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假日。那时候什么书都读,3年下来居然囫囵吞枣般吞了近百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师范毕业后,我来到乡村小学。或许自己小小的心早被书一层一月包裹起来,课余时间我的世界里只有书。有过苦闷,有过徘徊,有过厌倦,但拥有书便是我最大的享受。
我艰难地守在阮庄小学时,常常是尖厉的山风夹杂着阵阵尘埃纷纷扬扬,一张破桌子闻风而动,摇摆不定,吱吱作响!尘埃簌簌落下,湮没了唐诗宋词元曲,湮没了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杜威……然而,手指微微一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却能从纸页上争先恐后纷纷站立起来。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找回心灵的宁静。人们常说读书养心,也是吸山川之灵秀,采日月之精华。在笔墨的濡染中,近墨者“白”,我日益感觉到心灵的清净纯明和精神的澄澈洁白。
梁实秋曾在《雅舍菁华》中写道:“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在内心的安谧中,我就这样边读边写,且思且行。如果每天不读些什么,不写些什么,我心里总感到空落落的。记录下课堂的得失成败,记挂着学生的喜怒哀乐,思索着教育的悖谬与改进--为职业生涯留下一些深深浅浅地印痕。有时往悲悯处想,教育写作是拾掇思想和生命在课堂上燃烧的余烬。不管怎样,在“导师”的引领下,我开始真正“睁眼看教育”,并且几乎每周都要从自己每天积累的教育教学生活体验中去梳理、求索打磨,一笔一画地写成一篇篇教育文章,向一些刊物投稿。幸运的是这些文章陆陆续续地发表出来了,这多多少少给我艰难的生活与暗淡的心情带来一丝欢欣,似乎是一股蓬蓬勃勃创造的欣悦扶持着我孱弱的身子前行。
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缘,一天晚上,坐在我家的龙眼树下,几位同事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聊了很久:长叹复长叹,沉重复沉重!有个朋友近乎忏悔地叹道,好久没好好地读一本书了!“是呀!”幽幽地,如回音一样几个人一一起应和着,又陷入了沉寂。不知从旷野的哪个地方缓缓地飞来一只萤火虫,被我们称为诗人的郑华枫朗声说道,假如我是昆虫,我也要做一只萤火虫。突然与书为件,格身学习念网过,一个美的思在我心间绽放,我有点兴奋地说,我们干脆组织一个清书研究会,比如在同一时段同读一本书并定时进行研讨,怎么样?没想到如此天真的提议竞获得大家一致鼓掌通过。于是,在这次的朋友聚会聊天中,我们成立了“黄火虫读书会”,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读书研究会的规约: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本共同推荐的必读书,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次每个人要针对阅读内容联系教育生活实际脱稿闹述自己的收获至少10分钟,书会"规约记录下来,每个参者都满心欢喜地在规约下面签了名。
从这一年开始,我们正式确立教育阅读写作的共同生活方向。要研读什么书?大家各抒己见。我建议道,我们先读读教育教学名著。大家认为可以研读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教学论著《学记》。《学记》言简意赅、言近旨远,并且能使我们从教育教理论的源头上对教育教学加以探索。对于经典原著阅读,无论怎么强调与倡导,都不为过!大家突然觉得生活进发出前所未有的兴味!
日月在书中穿梭而过,留下无数的梦幻与光影。10多年来,我在书构筑的世界中优游俯仰,载欣载奔,且思且吟且行。在我的血脉深处深烙下象形文字的纹理;在灵魂的游历中,阅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参与了我的生活、乃至生命。阅读是成长之根,生命之源,灵魂之寓--梦的建基甚至于生命意义的建基很多时候就维系于此。我如同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不断地播撒着读书的“精神与种子”。从教育名著之旅到读书会,从个人研修到师生共读,从率性而读到生命的灵性,从读书到读“人”、读“心”……无数次想起一个个心灵被阅读照亮的瞬间,我就会心不由己地奔赴这种神圣、智慧、欣悦的感召。
一路前行,带着书的气息前进,也带着梦的气息,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我们不断地寻求更多的同路人。书在,梦在;书在,精彩在。通过阅读的路,我们建立了另一种“空间诗学”,既找到生命的故乡,又探触着无限的想象。书连贯着生命的精、气、神、韵趣、味。用我们小小举动让更多的人书为友,体悟到书的丰富、澄激和永恒。
回想这些,我感触最深的是教育阅读与写作的心灵自我疗救力量一是教育理想与信仰的根基,也是教育真情与智慧的酝酿,还是教育技术与艺术的睡炼。教育阅读与写作,赋予我们的教育以灵魂、自信力、创新力。唯有学而不厌,写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