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向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不会解读和赏析古诗的老师眼里,古诗除了会背会默写和知道意思外,实在无物可讲;在擅长解读和赏析的老师眼里,可讲的点又多又难,学生启而不发,课堂气氛沉闷,讲来讲去,古诗的内涵和韵味荡然无存……
今天陆老师带来的古诗教学一改“知作者、解背景、品诗意、悟诗情”的老套路,开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古诗教学新路径。在研修陆老师的课例之前,我们最好对这两首诗在教材中的位置和教学价值做一些简单的梳理。
《石灰吟》和《竹石》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阅读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学习策略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习作要素是“习作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
课后习题共三道:
[if !supportLists]1、[endif]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if !supportLists]2、[endif]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if !supportLists]3、[endif]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毫无疑问,课后习题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而第三道习题则是学习的重难点,体现的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因为这两首古诗中既不涉及人物,更不涉及人物外貌、神态、言行描写,所以陆老师把它变通为“关注关键词语,体会石灰和竹子的形象”。那么该如何突破重难点呢?学习策略给了很明确的回答--查阅相关资料!
下面我们来看陆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
[if !supportLists]一、[endif]熟读并理解诗意(完成课后习题1、2)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探究石灰和竹子的相似之处(为完成目标3做铺垫)
[if !supportLists]三、[endif]探究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完成课后习题3)
[if !supportLists]四、[endif]任选一首诗写成书法作品(习题1,默写)
从以上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内容紧紧围绕课后习题和语文要素,没有细枝末节,没有旁逸斜出。
在任务二的学习中,学生有这样几次活动。
[if !supportLists]1、[endif]石灰和竹子在恶劣的环境中都经历了哪些磨难?找出关键的词语圈一圈。
[if !supportLists]2、[endif]边读圈画出的词语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if !supportLists]3、[endif]面对恶劣的环境,石灰和竹子持什么态度?圈画出相关词语。
[if !supportLists]4、[endif]通过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石灰和竹子什么样的形象?
这一环节虽然不是教学目标,但是非常重要。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人物品质”,而这两首古诗中却没有出现人物,人物站在了“石灰”和“竹石”两个意象的背后。所以要想体会人物品质,必先体会意象的形象。
在任务三的学习中,学生有这样几次活动:
[if !supportLists]1、[endif]阅读前置性学习中准备的材料,圈画关键词(任务二学习方法的巩固)
[if !supportLists]2、[endif]小组合作学习并交流
[if !supportLists]3、[endif]齐读黑板上展示的表现诗人品质的词语
到此,学习目标已经基本完成,重难点已经突破。纵观整节课,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既没有满天飞的问题,也没有款款的抒情,一个主问题贯穿其中,学生所有的活动都围绕主问题进行。课堂收获的不再是模糊的、零碎的知识,而是清晰的、系统的知识---托物言志
在这节课中,陆老师的很多教学策略都契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如利用“查阅资料”这一策略来理解诗人的品质。课程标准这样说:能借助与文本相关的材料,结合作品关键语句评价文本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另外,陆老师多少让学生圈画关键词语,然后借助关键词语或想象画面,或说事物形象,或小组合作交流。关于圈画批注新课程标准这样写道:“……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并主动与他人分享……”
总之,陆老师这节课完全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取舍教学内容,完全站在新课程标准的立场来使用策略,完全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来设计流程。这节课例必将帮助更多的人理解古诗词教学,学会古诗词教学,热爱古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