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里常常有这样的报道,朝阳公园举办一场文化活动,广大市民参加后如何如何,反正主语是市民,谓语、定语、状语,以及补语,还有其他任何语,都是可以变换的,比如改成某街道、某社区,大抵是不能归类到企事业单位的,涉及公共话题的,比如气象预报,最后主体均可冠之“市民”,听上去,全市两千多万人都积极参与并踊跃发言了的一件大事,且引发他们强烈反响。如果不确定其“游客”或“居民”,也并不用身份证做安检,“市民”两字还可以“中国人”“男人”或“女人”代替,未规定市电视台只许使用“市民”这唯一的主语吧。
如此示范效应下,越来越多的“网民”响应号召,引发网络上的标题党横行霸道,比如“【重磅】国家紧急下达铁命令!苹果哭了,国人沸腾!”好,真有国人来了,网络上的“国人”比比皆是,“苹果”可以换成美国或日本,甚至还有“地球”的积极参与,表面上是吸引人的眼球,实际“以全盖偏”地模糊了人的视线,以及人的心灵。大话谁都能说,而且说出来绝对不会错,因为我们历来“法不责众”“罚不责众”,令人想到西方电影里,成人第一次遇见小孩子,总会问他叫什么名字,直呼其名并加之先生女士之类,突显对个体的尊重,无论大小。
概括与抽象是模棱两可和欲盖弥彰的普通伎俩,还有一种是把一件事情拆个七零八落、面目全非,然后你自己去识别去判断。前几天,都在谣传北京要下雪,而天气预报这样说的:“今晚,北京部分地区将会出现小雪天气。”看上去的肯定句,实际“市民”真的不知道是不是下雪,部分地区是个没大没小的词,“天气”两字给人以高空有雪样,未必下到地面上的感觉。大概全世界的电视节目里,只有中国的“健康”栏目最多,“国人”的医学和人体常识最丰富,却仍然心怀恐惧与焦虑,完全不确定自己是否健康是否有病,是否还活在这个“沸腾”的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