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为心灵建造一扇窗户
20 心灵的难友:自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心理学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主流心理学十分重视和强调自我。自我革新、自我发展都表现出了积极地自我意识,也被认为是心智成熟的表现之一。但是,心灵的朋友自恋把自我表现得过于浮夸,总是“自我中心”“自以为是”,把“责任”最大化,全部包揽在自己身上,或者把“责任”最小化,几乎推给别人。荣格心理学认为自我是许多心理问题的元凶。自恋是自我的子民,它总是跑出来捣乱,其实它想表达意思是:为主人表演自我和自爱,只是把人们认为“不好”的东西表现的突出,如自大、自满、自负等。许多人谈论起某人的自恋,都带有鄙夷的神情。可是,我则认为自恋是心灵的难友。假若一个人一点儿也不自恋,那他会失去自我,也不懂得自爱和自我发展,这对个体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将不利。
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把控自恋的度,也就是适度的自恋是好的,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备动力。
首先要学会自我认知,通俗的讲就是认清真实的“我”,能够判定自己的斤两。苏格拉底的灵魂三问,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自我认知。有的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有认清自己是怎样的人;他要么自我否定,觉得自己窝囊,一生卑微的活着;他要么自满自大,觉得“老子”第一闯天下,结果到处碰壁,一生活的坎坷而多灾多难。社会自古给人们分好了工:有做轿子的官老爷,有抬轿子的脚夫,有为官老爷服务的师爷……你要当那个角色呢?假若你没有作官老爷的能耐,你还要自命不凡,硬要坐上轿子,你不是被颠簸的腰疼,就是摇晃的胃疼。假若你能精心的思考自己的角色,你发现你做个师爷挺适合,那你就操心好你那个岗位上的事儿,就是个好员工。如果官老爷高兴的话,你还会被评为优秀员工,你的价值也能得到了较好地体现。
其次,要找到爱自己的方法。我建议大家阅读罗马作家奥维德的《变形记》,故事中的纳西索斯,用荣格的话来说:他是“少年”形象的典型代表——疏远,冷漠,故步自封。有心的父母,你会发现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总是表现的自恋,即做事情自我感觉良好,即使事情不符合常理和道义,他也在所不惜。比如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对于青少年来说,他只是在找到归属感,当他融入“一帮”人群中的时候,他找到了自我及价值感。当然,以他的智慧不足以判断是非,他嘴巴叼着烟卷,只是为了炫耀自我,别无其他恶意,更不是为了报复家长非得这样做。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少年”在告白:我之所以刻意的表现出自恋,正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爱自己的适当方法。不会爱自己的人一大群,其中包括小孩,还有很多的大人。他们之所以不会爱自己,是因为没有清楚认识自我。这两者可以互为因果关系,即一个活在真实的自我中的人,他也会好好地爱自己;或者说,一个懂得爱自己的人,他一定会把自己摆在正确的角色上,快乐而不是痛苦的生活。当然,每个人爱自己的方法都不一样,比如作家喜欢比用笔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画家喜欢用笔描画心中梦……,你若是不喜欢他们的方法,你可以选择吃、睡、跑等等,只要对你的心灵有益的方式就是好方法。
最后,我们要努力寻宝——找到真实的我。我建议你要保持与自恋的适度距离,不要让它黏住你,以至于把你的灵魂灌醉。要找到真实的自己,我有一个秘诀:不要去闹市,不要去工厂,那里都太吵闹;我喜欢去高山上、田野里、海边,而且要独自一人去,那里都很安静。因为真实的我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内心深处有一颗鲜活的心灵。心灵喜欢安静的环境。我发现,能够找到真我的地方是远方的一片云、一个湖、一座老屋……那是我心灵休憩的乐园。
经常与大自然交谈,不但可以缓解生命的孤独感,而且是解决自恋问题的关键。我们可以用纳西索斯的经验,尝试解决自恋问题。纳西索斯在情感上经历了十分残酷的折磨后,他坐在潭边的树丛说:“有人曾体验过像我一样强烈的渴望吗?”纳西索斯是“自恋”一词的代表,他向大自然倾吐心声表明,在哀伤中他和自己的心灵建立了新的联系,也解决了困扰他心灵的自恋病。
自恋的现象不但是个体现象,还有集体现象。比如当今的美国,他在全球事务上“指手画脚”,简直演活了集体“自恋”的形象。假若美国一些政要还不开始省察自己的内心,美国的自我迷恋将会继续;美国必须尽快找到那个潭水,治愈自恋,并将浅薄的自恋之情转化为与世界的情感交流。
我今天探讨的是个人的自恋。一个人的自恋不是可耻的事情,只要适度转化就会成为有价值的东西。过度的孤芳自赏是自恋的病态,适度的自我欣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要关照自恋这名难友,让她在你的思想、记忆、幻想、情感、愿望、欲望、恐惧等朋友的帮助下,度过难关后,她会为你的人生呈上丰盛的宴席。
再次强调,关照自恋的唯一的办法是静心。静下心思考,才能善待难友——自恋。你会发现,当你静心的时候,自恋会变得乖巧,不再惹是生非,她的心灵原本是善良的、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