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本周重点围绕两套综合试卷展开讲评,核心训练目标是提升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分析人物描写、识别并赏析修辞手法等关键考点的答题能力,并强化“分点作答、条理清晰”的应试规范。从课堂实践和学生反馈来看,这次集中训练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也暴露出一些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学生们在经过前期学习后,对人物描写的五种基本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以及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的辨识度明显提高,大部分同学能在文章中快速定位相关语句。课堂重点放在了如何将这些辨识转化为精准、规范的答案表述上。我采用了对比讲评法:展示典型的学生答案(包括优秀范例和存在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优劣。例如,针对“分析文中某处动作描写的作用”这类题,学生起初常笼统作答如“表现了人物性格”或“写得很生动”。通过对比,大家清晰地认识到优秀答案应包含三个层次:明确指出具体描写方法(如“运用了细致的动作描写”)、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如“通过‘颤抖着接过’、‘紧紧攥住’等动词”)、点明其表达效果(如“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激动与珍惜之情”)。这种“方法+内容+效果”的三步走策略,辅以“分点表述”的要求(如1. 描写方法;2. 文本依据;3. 表达效果),大大提升了答案的针对性和完整性。练习中,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意识地在答题时分点标号,尝试运用答题模板,答案的条理性显著增强。特别是对修辞手法的赏析,学生开始习惯性地指出“运用了XX修辞”,并尝试分析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达了……情感”的表达效果,规范性进步可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一环节仍显薄弱,容易脱离原文空谈套话,或者分析不够深入、贴切,未能精准抓住描写或修辞所指向的“人物特点”或“事物特征”。此外,在时间压力下,部分同学的书写工整度和卷面整洁度有所下降,个别同学审题仍不够仔细,存在答非所问的情况。这提醒我在后续的复习中,一方面要继续巩固答题规范和技巧的熟练度,通过限时训练模拟考场压力;另一方面,更要强调回归文本、细读深挖的思维习惯,确保分析的根基扎实。同时,卷面整洁和审题训练也必须常抓不懈。总的来说,这次集中练习强化了学生的答题规范意识,提升了关键考点的得分能力,但精读文本的深度和临场应变能力仍是下一步需要重点打磨的方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