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那年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奈何才疏学浅,对其中很多偏文言的内容,理解不够,最终也只是勉强读完而已。这次仍旧是《苏东坡传》,作者申维。他用通俗且生动活泼的文字,把近千年前苏轼的一生呈现出来。我以看故事的方式,跟随东坡先生,走过了他传奇的一生。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那么几个转折点,这几个点会带着这个人走向不同的命运。几次命运的转折,不管是平步青云,还是江河日下,对于旁观者,都会产生很多感慨。看着苏东坡从少年成长,到名动京城,接着是颠沛流离,总会让人感慨人生无常。但他乐天知命,以阔达的人生态度,保持着赤子之心,让他笑对人生的风雨,在逆旅中走出一片天地。
一、家庭滋养:慧根初萌之壤
人生都是从一声啼哭开始的,不谙世事的孩子似乎是在用这哭声,来表达这一生要经历的世事沧桑。父母看到襁褓中的婴儿,都会仔细端详并思考着,应该将这块璞玉,雕琢成什么样子。
苏东坡无疑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好母亲,在童年时,没有给他太多束缚,只是让他尽情去玩耍,去释放孩子本来的天性,于是在四川眉山县,这山清水秀的地方,苏东坡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父亲苏辙也同样是大文学家,因为他不是个读死书的人,年轻时没怎么读过书,当他打算认真读书时,却还是未能考中。但这却因此少了书呆子的气息,所写出的文章,会有思想见地,而非满篇的之乎者也。
这样的家庭里,有母亲的“放养”式教育,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去尽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会在言传身教中,让他学会明辨是非。父亲爱读书的习惯,苏轼看在眼里,也自然会学着父亲的模样去看书写字,久而久之,就爱上了读书和学习。良好习惯养成,为他日后成为一代文豪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二、方法为梯:求学问道之径
其实,成功是没有捷径的,每一步都是必然要走的路。不过,如果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势必会让这条充满不确定的,艰辛的路,走得更坦荡一些。
如何把书读好,便是苏轼求学时,所要面临的问题。从苏轼的求学经历上,就能看出,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让他一路都是坦途。
首先是学会交流,时常看到苏轼喜欢给别人写信,在当时那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一封信要经过千山万水,才能到达另一个人手中的情况下,苏轼还是能坚持给好友写信交流,有时是交流思想意见,有时是写一首诗词,反正总能和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交流。在互学互鉴中,他必然受益良多。我能想到他在拆开一封跋山涉水来到手里的信,会是何等激动,也能想象将自己的想法送到千里之外的友人手中,又是怎样令人期待。
然后是学以致用。在读书时,他能将所学运用起来,随时写一首诗,从小到大都是如此,最好的学习,其实就是能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场景里,发挥作用。这样的知识就成为自己的工具,而不再仅仅是书本里的死文字,而自己也不再是读死书。
接着是随时记录。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字的敏感,任何一首让他有所触动的诗词,他都会认真诵读和思考,这样是在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吸收进入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方法。也会去思考某一句诗词中,到底是哪里让自己感动,并模仿着当时的语境,续写下去,这样的强化练习,让诗词造诣不断加深。
最后是反复阅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苏轼读书的方法里也得到了体现,他谈到一本好书,每次都要有侧重点去读,例如第一次读历史朝代,第二次读文化常识,第三次读遣词造句,一次又一次的阅读,最终能将书本里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实现书本价值的最大化。
三、婚姻相伴:人生旅途之依
苏轼一生有三段感情,那三个陪伴他的女人,在人生不同的时期,都扮演着贤内助的角色。如果说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那么苏轼那风雨飘摇人一生,当然少不了妻子在他身边,给予他足够的关怀和鼓励。
王弗,苏轼的第一任妻子,那年十八岁的苏轼,遇到十六岁的王弗,两人情投意合,喜结连理。这个冰雪聪明的美丽女子,总能在丈夫感到困惑的时候,帮他分析问题,提出意见,而听从妻子的想法,总能让苏轼将很多问题都妥善解决。原本,这对本应该相濡以沫的夫妻,在婚姻的第十一年时,王弗便因病撒手人寰,只留下苏轼写下那首让人肝肠寸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他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表妹,叫王闰之。这位年纪小却很体贴的女子,陪着命途多舛的苏轼,辗转各地生活,将他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只不过这位陪着他二十五年的女子,在四十六岁时便离开了她,苏轼本就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十年后离世时,与她合葬。
第三位妻子是侍妾王朝云,虽然没有王弗的聪明伶俐,也没有王闰之的温柔体贴,却是一个年轻漂亮,善解人意的女子,她能凭借自己的艺术才华,以苏轼产生精神共鸣,尤其是在苏轼晚年,陪他一起度过风风雨雨,给苏轼带来很多宝贵的记忆。
人这一生,找到适合的另一半,才能圆满。那个能在疲劳的时候鼓励自己,在犯错的时候提醒自己,在思考的时候启发自己的良师益友很难得,若是有这样的人生伴侣,必然是人这一辈子最大的幸运。
四、坚守本心:仕途困厄之砥
不可否认苏轼是个聪明人,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被聪明误一生。因为聪明,他能想明白很多事,因为聪明,他知道要成为一个有理想抱负,有责任担当的人。可这样的性格,遇到充满着尔虞我诈的官场,就只能让他反反复复地碰壁。
王安石变法时,这位“拗相公”固执地坚持一定要将自己的新法推行下去,当他认定了这件事是对的,是一定要坚持下去的,那么就会不讲任何情面去推动变法进行。而苏轼看出了新法也存在弊端,不可操之过急。他向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谏言,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而被王安石视为绊脚石,将其调至远离京城之地任职。
在离开京城以后,他却没有因为郁郁不得志而自暴自弃,而是要尽忠职守,将一方父母官做好。
在杭州的三年,他挖井解决百姓饮水苦涩的水质问题,还利用自己诗词的造诣,去描绘新法实施后的惨状,成了百姓疾苦的代言人。
因此惹怒变法一派,再被贬去密州,在蝗灾到来时,带领百姓去捕捉蝗虫,提前展开抗灾自救。还将自己本就不多的俸禄,拿出来接济弃儿,他自知能力有限,便张贴告示,请有能力的百姓来领养,他主动提供粮食。
在徐州,他站在抗洪一线打动官兵和百姓一起抗洪,避免被千里洪水冲垮,并在水退之后,修堤坝,固城墙,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饱读诗书让他“气自华”,让他有着心怀天下的使命感,和古往今来那些充满正义感的文人一样,有着匡扶社稷,造福黎民的决心。所以,无论在哪里,他都有一颗报国爱民的赤子之心。而且无论境遇如何,他初心不改。始终都将那份忠诚体现在行动上。
当一个好官,光有忠诚还不够,他还有真本事,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毅力,他便是依靠自己的才华和经验,将在任时所产生的问题一一化解,才得到百姓认可,乃至流传后世的美名的。
五、豁达作舟:风雨飘摇之渡
纵观苏轼这一生,不难看出,他好像在不停奔波,想追求稳定都不可得。要么是政治原因被贬,要么是与别人格格不入而离开。反正,自己空有抱负,却没有机会施展。但他却没有因此而郁郁寡欢,伤春悲秋,反而是以随遇而安的豁达,在被贬的地方扎根生活下来,并且活出了精彩。
在诗词上的才华,对他来说,很像是消遣的玩具,每当内心有想法,他都会将其转化成一首朗朗上口的诗词。在快乐时,他将那份豪情书写出来,自己倍受鼓舞。在悲伤时,文字也是一种宣泄,哭过后,内心更加坚强。始终保持着那份乐观和豁达,去面对这纷纷扰扰,蝇营狗苟的世道。
在黄州,他俸禄不高,只得节衣缩食度日。便开垦一块荒地,取名“东坡”,日后他也得到了东坡先生的名号。每天就如一名普通的老农一样,种植着小麦水稻和树木,还修建鱼塘来解决饮水问题,干得不亦乐乎。
他将简单的房屋加以改造,那简陋的房子,变成了他的“东坡雪堂”,再种一片果园,挖一口井,这样简单的日子,过得倒是无比惬意。
身为“吃货”,又怎能不钻研美食呢?何况自家种出那么丰富的食物,怎么也该利用起来,于是便有了被后人喜爱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被这样的美食包围着,再苦的日子,又算得了什么呢。
他还是一个书法家,文人墨客都少不了提笔写字,他更是将写字当成闲情逸致,日常自然少不了挥毫,他那豪放大气的字体,展现出了不拘小节的性格。而那篇《寒食帖》则是被后人评为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一个有诗才的文人,还能写这么一手好字,能留下传世的佳作,当真难得。再加上他还有水墨画流传于世,就更是了不起了。
因为乐观,他不惧风雨来袭,只管“一蓑烟雨任平生”,保持着那份天真和豪情,让任何对他的打击报复都显得不值一提。因为他随遇而安,任何地方都能活出精彩,那些企图让他一蹶不振的打击报复,却又是那么可笑。
六、东坡为范:人生迷茫之引
之所以买下这本《苏东坡传》,也是因为我刚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里,工作环境变动,让本来追求稳定的我,一时间不知所措。那种对未来不确定的忧虑,让我体会到了李白诗里那句“拔剑四顾心茫然”的不安全感和迷茫。而想到东坡先生曾遭遇过更深刻,更恶劣的环境,而他却能将所有的遭遇,都变成让自己更强大的武器。所以,我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有个现成的模板去学习,相信一定会随着他的脚步,走出一片坦途。
我应当学习他的初心不改。环境在变,人定然会因为要适应环境,而不得不做出改变。而事实上,很多人都会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成为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所有的变化,都是为了在环境里虚与委蛇,生存下来。而有些不能妥协的,就应该坚持,那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一个人立足于天地之间,就应该遵守的正道。我觉得,那就是善良的天性,坚持正义的决心。这也应该是那份老早就明白,却不会挂在嘴角的初心。
我应当学习他的乐观豁达。从现在看过去发生的事,会发现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再大的事,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淡。那么,今天再大的事,也是明天的小事,后天的故事,未来的谈资。所以只管放心去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那些风霜雨雪,艰难困苦,都不过是未来的一段经历,一切都会过去。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又有什么好介怀呢?
我应当学习他的学习态度。在人生的修行中,他始终将提升自己这件事融入到生活里,坚持读书写字,坚持和志同道合的好友交流,保持着文人对文字负责任的态度,随时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成洋洋洒洒的大作,或清新雅致的诗词。时时刻刻坚持练习,终使其成为一代大文豪。
失意的时候,总会有些伤春悲秋的情绪,会在“淫雨霏霏,连日不开”的阴云笼罩下,感受苦楚和迷茫。这时候,想要找到方向,得到心灵的救赎,不妨看看这本《苏东坡传》,这位大才子传奇一生所经历的坎坷,还有郁郁不得志的经历里,有他豁然开朗的练达。我们这些人自然不会达到他的文学高度,但学习他的态度,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却是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