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有很多家长为孩子的学习焦虑,平常看着孩子学习挺努力的,但是考试分数还是提不高。经常就是当天学习的知识转头就忘,是不是还曾一度怀疑孩子是不是有记忆力方面的疾病。
是不是有很多家长或是需要考试的朋友们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不要着急,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考试脑科学:脑科学中的高效记忆法》。
作者简介
池谷裕二,日本东京大学药学系研究科教授,脑科学研究者。1970年生于日本静冈县,1998年取得东京大学药学博士学位,2002年起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研究员。专业为神经科学与药理学,研究领域为人脑海马体与大脑皮层的可塑性。
记忆是什么?
我们要想提高记忆力,首先就得要知道记忆到底是什么?其实记忆的“真相”就是“新神经回路的形成”。
那么这就又出现了一个名词———神经回路。据了解,人脑中存在 1000 亿个神经元,通过神经纤维互相连接起来,最终形成神经回路。
大家都知道,记忆是有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的。而无论是从长期记忆里调取信息,还是向长期记忆里保存信息,这都需要一个临时储存信息的场所,这就是短期记忆。
也就是说想要长期记忆势必需要经过短期记忆这一关。
但是呢,短期记忆的容量比较小,也无法跟电脑一样可以扩容,所以它容纳不了太多的信息,哪怕是保存下来的信息也会很快遗忘,要不怎么说是短期记忆呢?
要想形成长期记忆,关键点是什么呢?
第一个关键点是“海马体”,它是谈及记忆时绕不过去的话题。
保存长期记忆的部位叫“大脑皮层”,是可以保存我们已经记住的知识的。
虽然我们还无法准确知道大脑皮层的容量是多少,但不可否认的是,人脑将所有的信息记住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大脑会将信息分成“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那么“海马体”就是具体判断信息是否必要的关卡检查员。
海马体的审查标准是“该信息对生存而言,是否不可或缺”。
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们无法改变“根本记不住”这种让人发愁的状况,因为相对于“记住”,人脑本来就更擅长“忘记”。
人脑的设计机制本来就是要忘记尽量多的信息。
从脑科学的角度而言,“怎么都记不住”是极其理所当然的。即使忘记了好不容易才记住的信息,我们也完全没必要耿耿于怀,因为不是只有我们自己的脑特别容易忘记,所有人都是这样的。
即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遗忘也毫不气馁,仍然反反复复地将信息送往海马体。
第二个关键点是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就学习方法而言,既有遵循人脑规则的好方法,也有违背人脑规则的坏方法。无视人脑规则、完全乱来的学习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有时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那样的话,还真不如不学习了。
第三个关键点是复习。“复习”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无论是谁都能通过反复记忆,让自己看起来好像是记忆力提高了。
作者针对复习又作出了以下三点阐述。
1、关于复习的时机问题。
结合海马体的性质,作者建议大家按照如下计划展开复习。
第 1 次复习:学习后的第 2 天
第 2 次复习:第 1 次复习 1 周后
第 3 次复习:第 2 次复习 2 周后
第 4 次复习:第 3 次复习 1 个月后
2、复习的内容。
重复学习同样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不然怎么能称之为“复习”呢?
3、人脑更重视输出而不是输入。
当然,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输入,输出便无从谈起。但是,要说脑更重视哪一方,那绝对就是输出了。因为人脑的模式是“输出依赖型”。
所以,相对于填鸭式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效率更高。
那就是在复习时与其反复钻研教科书或者参考书,不如多做几遍习题集,勤加练习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上只是《考试脑科学》的部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感兴趣,强烈推荐去读读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