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禹治水说教育

相传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大禹的父亲鲧以修筑河堤、防堵洪水的方法来治理水患,但是洪水异常凶猛,堤坝频繁被大水冲毁。鲧治水九年,以失败告终。

大禹吸取父亲堵截治水的教训,认真总结父辈的成败得失。他经过很长时间的勘察,摸清洪水走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

他发现,父亲治水无功,主要是因为没有根据水流的规律因势利导,采用筑堤堵截的办法,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不仅前功尽弃,还会更加凶猛,造成更大的灾难。

于是,禹决定,采用疏导治水的方法,顺应天地自然,高处培土,低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增开人工河道......让洪水能更快的通过。


经过十三年的辛苦跋涉,禹终于把洪渊填平,河道疏通,水由地中行,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灾害,以功成告天下。

大禹智慧治水的成功经验,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今天的教育。


      顺应孩子发展规律,不要拔苗助长

我们经常看到这些现象:

1.七八个月的孩子,骨骼还没有发育完全,就提早下地走路。

专家说:孩子过早的学会走路,会出现下肢畸形,O型腿或X型腿,对孩子的髋关节造成影响。

2.一到三岁的孩子,刚刚建立了“所有权”概念,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地盘和玩具,就会被家长强制执行,嫌弃孩子伤了自己的面子。

其实,这只是孩子发育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甚至会持续到五六岁。

不愿分享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尊重孩子、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识,体验分享快乐,而不是用强制或哄骗的方式让他分享。

3.刚上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天天补课,每周一门音乐或舞蹈,每周两次英语课,每周一次奥数课。小小年纪的孩子,正是长身体、养习惯的时候却被家长推着,成了赶场子的苦命人。

有多少孩子因为过于沉重的学习负担而戴上了小眼镜;有多少孩子被父母逼出了厌学症;又有多少孩子,因为承担了本不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承受的一切负担,而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大禹治水顺应天地自然,父母也应该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如果家长不能按照儿童成长规律办事,只一味的加重学习负担,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放下家长架子,重在接纳疏导

生活中,有很多家长端着家长的架子,唯我独尊,认为“你是我生的,你就得听我的”,“我说的都对,即使我说的不对,我是你爸妈,你也得听我的”,“我怎么说你就得怎么做”。

其实,从两三岁开始,孩子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从五六年级开始,孩子就有了独立的人格。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和心理迅速发展,如果家长只是一味的指责打骂、高压政策,那只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像鲧治水一样,越堵越逆反。

《人世间》中玥玥,在知道心爱的哥哥楠楠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之后,对楠楠心生爱慕。属于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身体机能发展的高速阶段。由于这件事情牵扯到父母的隐私,家长无法理解。“堵”造成玥玥形成逆反心理,不好好学习,进歌舞厅,成绩直线下滑。舅舅炳坤也说:这件事情我知道,越是反对,火烧得越旺。这件事,最终由楠楠出面,安慰玥玥,帮助玥玥认清现实,激励玥玥好好学习,玥玥才回归稳定,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


大禹治水告诉我们“堵不如疏”,不管任何时候,家长要放下架子,接纳孩子,尊重孩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先“疏”后“导”,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多学习多沉淀,陪孩子一起长大

禹吸收了父亲的经验,并进行很长时间的实地勘查,认真的总结分析,才发现父亲治水的方法不可行,并研究出一套新方法。

我们也要多学习其他父母的先进经验,多读书,观察自己孩子的行为特点,气质类型,因材施教,反思自己的育儿行为,促进自己育儿经验的发展。

大禹一家治水历时三代,我们教育孩子更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重道远,希望每一位做父母的,都能沉下心来,学习思考,付诸实践,陪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