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二)无可救药的梁惠王

提纲

1、梁惠王的需求是什么

2、孟子说的仁义是什么

3、为什么不能以利为先

4、为什么见梁惠王被安排在《孟子》首章


3、为什么不能以利为先

接下来孟子开始陈述求利之害。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王是一国之表率,上行下效。王若开口闭口利字当头,惟利是图,说何以利吾国,那么这股风气就会从上到下蔓延到整个国家。大夫就会以利益自家为首重,士和庶人就会算计着如何自身利益最大化。上取利于下,下取利于上,上下交相争利,国家就危险了!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乘[shèng]是兵车的计量单位,了解详情可看乘的介绍。万乘是天子之国,千乘是天子分封出去的诸侯国,百乘是效力诸侯的卿族和大夫之家,都是根据领地产出的贡赋决定兵车的保有量。

“盖地位相近,则凌夺易生,必然之势也。”《张居正直解孟子》

这个总结太精到了,平日里产生冲突的,都是地位相近关系亲密的。以利为先,贪纵之衅启,就很难收手,大夫觊觎公卿的,公卿觊觎天子的,不弑其君尽夺之不会有满足的一天,魇是满足的意思。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你看看,人爱其亲均来自于天性,世上哪有心怀仁爱而会遗弃自己亲人于不顾的,哪有心怀仁义而背慢其君的。

所以,求仁义,则利已在其中,求利则尽失,王何必曰利。

孟子反对以帝王私欲挟夺百姓之血汗牟取小团体私利,他主张的是百姓的公利,只要按他的主张施行仁政,那么利已在其中。求私利,则国危。

另外,孟子慷慨陈词,其实也是在间接地批评梁惠王先前的战争行为。首先是人民生命财产的直接损失,其次是对本国和属国经济上的巨大负担。他希望梁惠王能从之前的失败教训中有所领悟,意识到除了以智力和武力强取豪夺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让人无可抗拒的阳谋可以使用。

4、为什么见梁惠王被安排在《孟子》首章

梁惠王是无可救药了,孟子把梁惠王章句安排在《孟子》首章的用意主要还是为了让后生学子知晓:君子之学,首在辨义利。

儒家行为准则讲究起心动念要符合天理,灭绝人欲之私,并不是要灭人的合理诉求,而是要灭过分的贪欲,具体可以参考天理人欲之辨如何体认私欲。悟道悟什么,修行修什么?皆是存天理灭人欲致良知事。

当时王道不明,人心陷溺,列国游士,争以功利之说,阿顺时君,干进苟合。而孟子独举仁义为言,所以遏人欲之横流,存天理于既灭,其有功于世道大矣。七篇之中,无非此意,读者宜详味焉。《张居正直解孟子》

在那个乱世,尧舜文王时的王道仁义已经为人淡忘,人心皆陷溺于功利,阿谀顺承,干进苟合(干进是谋求仕进)。偏偏一个无惧的勇士,在人群中那么扎眼,举起仁义的大旗振臂而呼,遏人欲之横流,存天理于既灭。1800年后,阳明先生作《拔本塞源论》,其内心的呼号与痛楚与孟子何其相似。

当时的儒生,以尧舜文王时的王道为施政理想,耻谈春秋五霸梁惠王这样的伯者学问(伯是长子意,伯仲叔季表兄弟排行,众诸侯之伯即霸),是因为他们虽然表面上打着尊王的旗号,但做了太多不可言说之事(五霸的正向作用要另外肯定),这是惯例,乃至逐渐成了孔门的家法和心传。所以传习录里阳明先生引孟子之语,就是对梁惠王章句此段最好的注解:

故孟子云:‘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此便是孔门家法。世儒只讲得一个伯者的学问,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计,纯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因叹曰:“此非达天德者,未易与言此也!”

像梁惠王这样的人啊,未易与言此也!

我是震词,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文章内容尊重任何形式的反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提纲 1、梁惠王的需求是什么 2、孟子说的仁义是什么 3、为什么不能以利为先 4、为什么见梁惠王被安排在《孟子》首...
    震词阅读 4,223评论 7 11
  •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话说战国时期,战乱纷纷,强国吞弱国,大国吃小国,这样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翻新古木阅读 4,558评论 0 2
  • 今日开始,分享《孟子》一书。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
    295442de7134阅读 5,037评论 0 0
  •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
    蓝色雨琦阅读 864评论 0 1
  • 要想讲清楚这件事情,还得从梁惠王当时的相关背景说起。 梁惠王也就是魏惠王,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慧眼不识珠”。当时...
    小白记录本阅读 4,82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