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悦老师说我的笔记写得多,我认真反思了下,可能是太想把所有知识点记下来,但却是散的,忽略了知识之间的关联度,没有真正将书本读薄。反而什么都记不住,什么都知道点,又好像什么都印象不深刻。
今天阅读第四部分(14-17章),每章都有一个主题,有意识地关注每章之间的关联,进行梳理提炼。
#臣服#
臣服其实是跟随生活的推力而动。它不一定是“不做”“辞职”,更可能是“做”,努力追求一个之前因为内心的障碍而不敢追求的目标。——说的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面对烦心事#(两个层面)
技巧层面:深呼吸、摒弃应该思维、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道的层面:人生的真相是爱和慈悲。我们感受不到爱往往不是因为周围人没有给我们爱,而是自己的感知能力出了问题。——说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如何做选择#
文中说了三个层面: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欲望和机会,但在我看来第三个层面最终可归结到前两个层面。
如何看待自己: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把自己的长处和更优秀的人比。
如何看待他人:看待他人可敌可友、可亲可疏,把每一个人都看成老师和伙伴。
#时间的管理#
时间管理的底层是如何选择。——又回到第3部分的如何选择了
从为人的层面看时间,时间就不是用来多做事了,而是关于选择,关于意义,关于自我认知。
此时此刻就是最好的时间。——当下很重要
作者多次用到“底层”这个词,我也很喜欢这个词。因为外在的表现多种多样,追到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这样梳理下来,总结人的底层逻辑就是三个层面:对自己的认知、与他人的关系、投入当下的时刻。
也就说,当我遇到问题时,可以学习李一诺向自己提问的方式,追根到底无外乎就是这三类问题。要么就是对自己的认知不客观,自卑自负;要么就是对感知他人爱的能力出了问题;要么就是头脑里想东想西,没有全身心投入、感知当下的时刻。
不谋而合,《被讨厌的勇气》也说到这两个层面的观点:我是有能力的,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一、学会提问
见:我们如果会提问题,其实相当于以极低的成本,了解了他人多年总结的有价值的经验。好问题的核心是有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用“是”“否”可以回答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这么想?你认为最大的阻力是什么?等等。这一类问题可以引导出我们意想不到的一些答案。
如果你抱持认为周围人没用的负面心态,选择不跟他人打交道,那别人就不会跟你分享,你也不会去问问题,结果就是自己得不到新鲜的思想,由此进入负面循环。
感+思:以前真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一是在与人之间的联结方面比较弱,二是不怎么会提问。
行:注重与人之间的联结意识,学会提问,平时多多留意、多多思考好的问题。通过提好的问题,了解他人多年总结的有价值的经验。比如今天晚上逐梦无惧的线上分享,可以提问:从小白到现在的成就,过程中肯定也是遇到一些问题,不断总结优化,有什么经验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小白分享的吗?
二、做成了一件事,是因为做了一件对的事,而不是因为自己有多重要
见:我们如果有机会做这件事,是因为我们恰巧在某个时间点碰到了这个机会,成为做这件事的“工具”。我们不应觉得自己是“救世主”,很重要,所以这件事才能做成,而要把自己这个“工具”不断变得更好,把这件事做成。
感+思:这是人性的弱点,一件事做成了,往往会觉得自己很厉害,就好像这件事就我行别人都不行。以前我也会有这样的心态,但其实我们做成了一件事,可能是这件事本身就是对的事,只不过机遇、巧合、缘分正好让你遇到了这样的事,即使你不做,别人做也一样会做成功。你只不过是一个做成事的工具,一个通过做这件事需要不断完善的工具。正是做成一件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
行: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副业,不知道做什么,可以想一想,什么是对的事呢?对大家有利的事、有价值的事就是啊?那什么是对大家有利的、价值的事呢?你有什么优势可以帮助到大家?可以好好想一想。
貌似又写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