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康定,前往新都桥方向,需要翻越川康第一关,318川藏线的第一座雪山——折多山。当地有一句谚语:吓死人的二郎山,翻死人的折多山。说折多山山高路遥,坡陡弯多,有九曲十八弯之称,“折多”在藏语中就是“弯曲”的意思,那里的山路就像一个“多”字。折多山又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西面是高原隆起地带,有雅砻江,是青藏高原的东端;东为高山峡谷地带,有大渡河,大渡河流域在文化、形态方面处于过渡地带,主要分布着有“嘉绒”之称的藏族支系。折多山位于四川甘孜州康定境内,为大雪山一脉,其最高峰海拔为4962米 ,垭口海拔为4298米,与康定市的海拔落差为1800多米。也是汉藏文化的分界线,翻过了折多山,就正式进入了康巴藏区。折多山是国道318线通往西藏的必经之道,也称进藏第一关,是第一座需要翻越的高山垭口,也是318国道川藏线从成都进西藏需要翻越的第二座大山(第一座大山就是大名鼎鼎的二郎山)。翻过折多山,一路向西,海拔就越来越高了,平均海拔也在4000米以上。
因下雨的影响,耽搁了几个小时,半上午才正式出发,准备翻越折多山,前往新都桥。
一出康定,先经过炉城镇,炉城镇和康定连成了一片,干脆是融为了一体。一出城就是爬坡,山路弯弯曲曲,不断向上盘桓,不知尽头,坡也不算陡,起初也不觉得有什么不适,不像人们说得那么难走。
山路弯绕,向上延伸,逐渐觉得不比山脚康定城那么热了,开始变得凉爽,正自觉得舒适,不意间慢慢感到有点儿腿软乏力,身体疲惫,浑身没劲儿,这还没走多远么就觉得累得不行,老想着停下歇歇,这时还不知道有了高原反应。
随着不断向上延伸的盘山路,周围的山体逐渐变成光秃秃的了,没有了森林树木,只有一些小草和小树丛,还有就是裸露的石头。森林和江河,茂密的植被葱茏的绿色也只是在山脚了。一路上不断得回看康定城,也逐渐得隐入下面的崇山峻岭中了,一点儿也看不见了,下面的那些高山峻岭在现处的位置看起来很低矮很微小了,那里一片隐暗幽深,云笼雾罩。跑马山在炉城镇的东南边,在康定市的近郊,原来也不叫“跑马山”,因那里的“登托”山坪年年的农历五月十三举行赛马会,久而久之,康定人就叫这地方为跑马山了,《康定情歌》就诞生在那里,因歌中的:“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流流的云吆”让这里名扬天下,四海尽知。
又往上走,前面的路边出现了一排木棍,木棍上拉着白色的布条,上面写满了藏经文。旁边还有一堆砌好的石头,石头中间插着木棍,上面拉着一条条经幡,经幡上也写着藏经文,画着图腾。石头上也刻着红色的藏文字,这些石头叫玛尼石,垒成的石堆叫玛尼堆,这些都是藏民们祈福许愿,祈求神灵护佑的虔诚之举。我在此处停下,稍作休息,仔细观看了一顿,最后又拍了照。
走到这里,也并没有感到呼吸困难、高山缺氧的难受,也没感觉到有什么明显的高山反应。不过随着后来的行程,越来越往上盘,就觉得有点儿不对劲了,与之前爬山的感觉大不相同。像以前爬云贵一带的大山,那里的山看着比这高峻、比这难走,也不觉得有什么,走起来比这有劲儿,不用费多大的气力,可如今却反倒觉着很是吃力。(先前在泸定、康定,路遇驻地部队的营地旁立着标语牌,上面写着:“立足高原,保家卫国”,“高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等等字样)
这折多山看着也不高,也并不险峻,盘山路虽然弯弯曲曲,但是也比较平缓,并不陡峭,可是走不了几步就老想着停下来歇歇,也不气喘吁吁,只是觉得浑身没劲儿没力气,腿脚乏力,这时还不懂这是高反现象。
道旁的土石路基汩汩地流淌着一股清流,是从上面流下来的,我看着也不是泉水,因为看不到泉眼儿。随流水向上循视,也看不到源头。我看着流水清冽,用水壶灌了一壶,正要喝,可是仔细一看,水有些浑浊不干净,里面有沙土,于是倒了重灌。连续几次才多少清澈了一些,不过还是能看到些微的一点儿沙土,也不管那么多了,拿起来轻抿了一口,只觉得冰凉爽口,接着仰起脖子大口大口喝了几下。这下坏了,当时就觉得肚里一下冰冷异常,五脏六腑都快要冻僵了,牙齿也是疼痛难忍。看着流水顺山坡流了下去,因看不到泉眼,此刻又看到远处的几座山峰顶上有白白的一片,我估计那可能是雪,这才想到这流水可能就是山顶的冰雪融化后形成的雪水吧,怪不得这么寒彻透骨 ,冰冷异常。我暗忖:奇怪的是这么冰冷的水温度应该在零度以下,怎么就不结冰呢?当时看到远处的雪山,数座山峰山顶上白茫茫一片,起初根本就没想到那是雪,因为当时天气还热,才是8月份,还算是夏天。看着那山很高,也不算远,山顶上有些白,很像是积雪,又像是山体本身就是那种颜色。路上碰到一放牛娃,我上前指着远处的雪山问他:“那山顶上白的是不是雪?”,那个小男孩讲:“是雪”,我当时听后很是惊奇、诧异。看那山,心想:当年红军爬雪山,也可能爬的就是这里吧,后来证实,确实不假,过去红军的确是走过这一带。
再往前走,出现了几个道班的房子,有几个人在那里干活儿,给过往的汽车加水。在此处回头下看康定,已在一片阴暗幽深、神秘瑰丽的崇山峻岭中了,觉得很远很远了,我也走了很多的路了,身处很高的山上了。
转了一个弯,开始又爬一个大坡。此处更加难受,腿更加酸软无力,头开始有点儿怔怔发疼,呼吸也有些急促,走两步歇三回,走的很慢很艰难,就像是慢动作一样。起初我不明所以,只是觉得很奇怪,今天这是怎么了?不明白自己究竟是咋了?根本就没想到这是高原反应。
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看样子这里没下一点儿雨,不像之前走过的山脚和山腰,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停,一会儿大雾弥漫一会儿又放晴,山上的气候变化无常。(先前在道班处看到有人在放牧牦牛和羊,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牦牛,个头、体格和普通牛差不多 ,就是通身是黑色的,身上的毛特别长,尤其是肚下的毛,差不多有一米长)。大老远就看到了山顶处的经幡,五颜六色的彩绸,石头堆砌成的玛尼堆,还有一座白色的佛塔。走到近旁,但见满地撒的都是平安符。此时正好从对面山坡上上来一辆汽车,车厢里坐满了人,男女老少挤了满满一车。他们都在欢呼,都在叫喊,有吹口哨的,有高声唱歌的,他们都是藏民,身上穿戴着藏族的服饰。白塔的周边立着四根木柱,上面拉满了经幡,一条条五颜六色的彩绸和一根根绳上挂满的三角形的小旗子随风飘荡,一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康巴第一关,折多山山口,海拔4298米”。在路的另一侧有一座巨形的玛尼堆,里面插着数十根木棍,上面也是拉满了经幡、彩绸、旗子。过往的汽车司机们一经过这里就要从窗口上往下扔平安符(那是一种巴掌大的方块的纸,也有各种颜色,上面正中间画着一个佛像,四周用藏文写满了经文),遍地都是,洒满了整个山顶。我在这里停留 ,驻足观看,又来回走动,仔细得欣赏了一番。在这里还能看到贡嘎雪山,这“蜀山之王”看上去是那么的高耸、那么的雄伟,山顶积雪覆盖,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熠熠生辉,看上去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神秘。最后照了几张照片离去。
此一路大歇了三回,一路上没有人家,只有几个加水站和道班,有几顶帐篷,那也是牧民临时搭建的,放牧完后又撤走了。用山坡上流下来的水洗手,洗完后手都冻麻木了,里面骨头缝子疼。再不敢大口大口地痛饮,渴了也只能是慢小口地小嘬一下。一路上遇到的藏同胞很是热情,虽然语言不通,但一个个都过来问候我,他们有的说着“顿珠”,有的打着手势,还有的是叫喊着。
开始下山,从山坡顶一路骑车下去,风驰电掣,山路环绕,越往下身体越舒服,再没有了之前的头疼和腿软乏力。没用多久就到了山脚下,这里出现了草原、沼泽地,我想当年红军过的草地应该就是这里了,或者说跟这里的情景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后来了解到,也确是如此。此处没有人家,只有山川草地,山也不高不陡,就像是一个个大的丘岭,山上绿草茵茵,山脚有雪水汇成的小溪。
往前走,前面出现了房屋,那是一座座用石头砌的、如同碉堡一样的房子,上面只留着几个窟窿,用木料装着门窗,估计里面也很暗。路旁的庄稼地里种着青稞,有一个小男孩骑着牦牛,从我身边经过,冲我喊叫,让我给他照张相,我不好拒绝,取下相机给他照了。这里的草原上有老鹰、喜鹊、乌鸦、野兔,附近有人家,所以也有牦牛、羊、猪和狗等牲畜。这里就像世外桃源一样,没有一点儿外面世界的嘈杂,有的只是安宁恬静。
碰到许多藏族男女,见到我上来问我到哪里去?从哪过来的?他们一般见不到外面的人,所以见到我分外兴奋,异常热情,此刻我觉得他们没有外面传说的那么野蛮,反倒觉得他们很真实很可爱。他们冲我喊着:“顿珠”,打着手势,大喊大叫,还有的招呼我停下来过去坐坐,有的喊“BAY——BAY”,显然是把我当成了外国人,说明这川藏线上经常有外国人来旅行。后来听当地人讲:这趟线上经常有骑行者、徒步的、摩旅的,还有驾车的旅行的人经过。热情奔放的藏族少女,上前拉住我,让我买她们的蘑菇、虫草等药材什么的。(翻越折多山,在山上遇见一些汽车,爬山的时候也不快,慢吞吞的,如同蜗牛爬行一样,后来才得知:那是高山缺氧,汽油燃烧不充分所致)
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时近薄暮,天色将黑,前面到了一镇,新都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