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懂资产负债表?
张三去创业开公司,第一步当然是要筹一些钱。
他先和老婆商量,家里有500万存款,拿了出来。张三用这500万注册了公司,这500万完全属于张三这个股东,这就是“股东权益”。
但是500万还是不够,于是张三找亲威朋友又借了200万,这200万就是“负债”。
有了钱之后,张三拿这些钱租办公室、买设备、招员工,于是这些钱逐渐变成了公司的资产。
1)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折叠版的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借来的钱)+股东权益(自己的钱)
这里➕号的商业含义:
在商业里,加号往往代表着合作,而且是同一个维度的合作。
随着张三的公司继续经营,那700万渐渐被张三花掉。
花在哪里呢?主要是三个方向:
1)一个是固定资产,也就是张三自己建的厂房、买的设备;
2)一个是存货,也就是库房里那些原材料和还没卖出去的产品;
3)一个是应收账款,也就是产品卖出去了,客户还没给钱。
还有没花完的现金。
2)由此可以得到一个新公式——
资产=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
3)在经营的过程中,有两个循环:
• 一个是贬值循环,张三的固定资产会随着时间慢慢贬值;
• 一个增值循环,把应收账款收回来变成自己手里的现金,再买成原材料扩大生产,卖给更多客户,拥有更多收入。
所谓经营,其实就是合理分配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和固定资产,让它们实现有效配合;
赚钱的奥秘,就在于让增值循环跑赢贬值循环。
随着一段时间的经营,张三发现增值循环能跑赢贬值循环了,他决定加大投入增加收益。
他目前借的钱有三项: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借款。
1)预收账款就是提前从客户那里拿到的货款;
2)应付帐款就是暂时向原料供应商打的欠条;
3)借款就是向亲威朋友借的钱还有银行货款。
这些加在一起,就是“负债”。
4)但是钱,还是不够。负债思考完了,就从股东权益角度思考。
把股东权益拆成两部分:自己权益 + 投资人权益。
即拉更多的人来为自己投资,这样虽然利润会被别人分走,但是公司规划大了,自己获得的收益其实变得多了。
展开版资产负债表(九项元素):
资产(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负债(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借款)+股东权益(自己权益+投资人权益)
启发:
以后再遇到资产负债表,先看向3个债主借了多少钱,再看看向2个股东融了多少钱,最后看看这些钱在资产的四个篮子里分配是否合理。
如果用一场战争来做比喻,那么等式左边这四项就是齐心合力在前线赢得胜利,等式右边的五项,就是共同努力在后方保障后勤。
2、如何搞懂利润表?
加法代表同维度合作,减法代表同维度竞争。
张三公司想挣钱,关键在于他卖的产品得有利润。
利润从哪里来呢?减法公式:收入-直接成本=毛利。
毛利就是还没减去办公室租金、管理层工资等等费用的利润。
直接成本和毛利就是竞争关系,想要提升毛利,就必须把产品的直接成本降下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另一条赚钱思路:
办公室租金、管理层工资,这些统称“间接费用”,
公式:毛利-间接费用=净利
净利和间接费用也是竞争关系,张三要想让自己的公司净利增加,就不能给公司安排50个副总裁、100个部门经理,一人一个豪华办公室,他需要把这部分投入打下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效率。
启发:
1)毛利,可以判断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净利,可以判断公司的管理效率水平;
3、乘法代表不同维度的合作,除法代表不同维度的竞争。
1)“销售万能公式”:销售=流量X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假设一家公司有四个销售员,每人贡献100万的业绩,总业绩是400万,如果有一位销售员今年业绩特别好,翻倍了,那么公司的总业绩会翻倍吗?不会,只会加上100万。
但是,如果四个销售员分别负责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每一位销售员业绩翻倍,总业绩都会乘以2,变成800万。
****2)“转化率”背后是除法的思想**
比如我发一条广告,真正付费的人除以看到广告的人,结果就是转化率。
销售员想提升业绩,那就需要增加客户,容户从哪里来呢?
不能从别的销售员那里抢,那就变成同维度的竞争了。
应该从看到广告还没有动心的人那里抢,这就是异维竞争.
除法的核心,是把两个关键经营数字分别放在分子、分母上,要求一个必须战胜另一个。
4、坐标系
华罗庚先生曾写过两句诗:“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坐标系创建了一个重要的思维工具——维度
1)选员工——“能力态度四象限”;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牛根生(蒙牛创始人)
2)公司业务划分——波士顿矩阵
成功的顺序:
001 找到自己的问号业务,持续增强问号业务的竞争优势,把问号业务发展为明星业务;
002 扩大明星业务的市场份额,挖掘增长潜力,把明星业务变为现金牛业务;
003 把现金牛业务赚到的钱,用来挖掘下一个问号业务,启动下一个循环。
我的思考——
1)有了矩阵思维,才是系统思维;
2)爱因斯坦说他又抽象思维,指的是他脑子里可以承受很多维度,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
3)升维指的是引入一个新的维度;
5、思考商业问题的六个维度
1)战术维度——零维,是一个点。
专注做当下的事,把事情做到极致;
2)战略维度——一维,是一个线。
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参考。
3)模式维度——二维,是一个面。
掌握不同的商业模式,选择不同的路线;
4)创新维度——三维,是一个立方体。
创新是颠覆式的,让漫长的战略路线变得容易。
5)时间维度
加上时间维度,就可以看到成败背后的周期;
6)概率维度
概率思维是高手和普通人的分水岭。
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就是提高成功的概率。
6、方差和标准差
大部分企业家的管理工作,就是在缩小差异性。
在生产环节,所谓产品质量,就是标准差,所谓产品质量高,就是标准差小。
我们平常所说的质量好、稳定、靠谱,其实用数学的眼光看,都是一件事,标准差小,也就是每一次行动之后,差异性小。
7、只有可以量化的差异性,才是能比较的差异性;只有能比较的差异性,才是能改进的差异性。看到,不是目的;改进,才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