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1.马歇尔认为,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体会】这里有一种被“激发”的原因。例如:打动我们的旋律、影视情节、伴侣孩子的话语、朋友聚会喝酒……
2.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是共鸣,情感的调动。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自自身。
3.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有哪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第二种是指责对方。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4.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通常会采取什么办法?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
5.马歇尔建议用怎样的句式来帮助我们认识感受和自身的关系?
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6.当我们对他人有所期待时,我们常常会怎么表达自己,而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这么做的话,我们可能会得到怎样的回应?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7.我们怎么做,会有助于他人出于关心对我们的愿望或请求做出回应?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体会】
1.人际交往、语言沟通中,任何语言和行为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其背后都是满足需要。有觉察、有感知,适度掌控节奏,是我们互相体察和理解的前提。不要忽视自己的感受,直面自己真实的感受,说出适合的话语,才会做出适合的行为,对促进有效的沟通才会有意义。体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直面自我、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法门。
2.情绪和感受没有对错,在沟通中,不加评判的面对是有效交流的前提。
3.说出感受,体会背后需求,这里的需求有两个层面:对方的和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非单一,表层需求往往罗列着多种的感受和深层需求。所谓“谁痛苦,谁改变”,现实观照,了了分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