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欢迎继续收听小吴老师说!我们继续读张文质老师的《日常教学的情调》。今天晚上我读到《给教师的教学建议(一):不妨走一条做“亲师”的道路》。张老师在文中说:“小学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做‘亲师’——父母亲的‘亲’,亲近的‘亲’,亲密的‘亲’,亲善的‘亲’。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实际上,他对学生最核心的教育就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他在跟学生的交往里,让学生首先感受到温暖与爱,能与之来近,并通过和老师的亲近,去用一种怀有美好期待的心情,观察和感知这个世界。”
我是在2019年接触到生命化教育的,然后跟着张老师学习生命化教育,读他的书,听他的“文质说”,听他的讲座。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学习,并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去实践生命化教育。虽然我所理解到的生命化教育比较肤浅,但是,我仍然在努力践行。那么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生命,这也是我自从学习生命化教育以来一个最大的一个转变——一个单纯的老师转化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陪伴者、呵护者。
记得之前一个我从四年级带上来的小女孩,数学学得还是不太好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的期望太高了,对于分数看得太重了,从而使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了。所以,有一段时间,她对数学特别恐惧的,有些知识她明明学得比较好,但是一到考试,就会出现恐惧心理,导致脑子一片空白。甚至在写给我的信中曾经说过,她感觉自己有一种想自残的想法,有时会想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寻求心里的安慰。面对这个孩子,其实我做得更多的还是做她的陪伴者,倾听者,去理解她,接受她。后来我发现他喜欢打篮球,还是科比的球迷,特意买了关于科比的书送给她,并给她留言:希望曼巴精神能够照亮你。她非常感动。或许我做的这些事对她有一点点帮助,她后来状态越来越好,变得更加自信,对数学没那么害怕了,对学习没那么恐惧了。也越来越能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接纳自己不够优秀的地方。快毕业的时候,她问她的妈妈说:吴老师算不算是她的恩师?听到这样的话,我还是特别开心的,我做的这些事,它就有意义,也让我更有力量去走一条“亲师”的道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说是我们老师影响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也会被学生所影响,我们也会从学生的身上汲取力量,让我们能够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张老师在这一篇中还说到:“情感关系大于知识关系,是我们小学阶段师生关系最为实质性的特征。即便是传授知识,这种知识也要通过教师的情感加工,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中。在基种意义上,知识是一种冰冷的車物。让这种冰冷的事物和小学生的生命相容,产生一种“化学作用”,被学生热情地接纳,其实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确实是如此,如何将冰冷的知识变得更加温暖,这也是我们学科老师更为重要的意识。特别是在现在的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往往会把分数看得太重,把知识看得太重。孩子没考好就罚抄,没考好就反复考,实行题海战术,所以现在很多优秀的学生对于学习都会恐惧,为什么恐惧?他们会就担心某一天没考好,老师会批评,家长会责骂。如果一个孩子对于学习是心怀恐惧的,那么优秀的学习成绩有何用?再高的分数,对于他的人生成长来说,也是帮不上忙的。也就是说,我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首先,要让孩子对我们所教的学科,对我们的课堂,有一种安全感。就像许丽芬老师在《应试背景下如何开展生命化教育》说:“每个孩子都可以在想哭的时候就哭;每个孩子都可以在需要发泄情绪时发泄;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听写的时候写错字;每个孩子都可以不考第一;每个孩子都可以“做不到”一次就写出好作文;每个孩子都可以在需要延时交作业是申请延时;每个孩子都可以不跟任何人做比较……”在这样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之下,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之下,可以畅所欲言,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他接受到的知识是充满温度的,而这个温暖的知识一定会给孩子的生命带来温暖,给孩子的生命带来光芒。
好吧!今天我们就聊到这!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