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读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今天读到一段他对于“生活定式”的感想的描述,有一段让我觉得美不胜收。他的文字多为大段落,本想摘抄几句,但又觉得哪一句都丢不得,只好全段摘抄:
要说生活的定式是什么,那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中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一定的习惯,是每年的定例仪式。正月挂上门松,三月举行雏祭,五月竖起鲤鱼旗,春秋分时亲戚之间赠答萩饼,等等。从家庭来说,从早上起床的时间、晚上睡觉的时间,早晚祭拜先祖牌位的时间,用三餐的时间,还有那时候的家人座次排列等,到随着四季转换,餐桌上的鱼肉蔬菜等,每年到了固定的时间就会有同样的安排。此外还有喜丧仪式时的衣裳、寒暄的礼节、祭典时的房屋装饰,屏风、毛毡、帷幔等也不必多说,若是在东京,春天去向岛或飞鸟山,秋天去团子坂或泷野川,赏花观菊看红叶之类的游山玩水,都是每个家庭每年去固定的地方,从团子坂归来途中去上野的“松源”,去向岛归来时去仲店的“万梅”等,连归途上吃晚饭的饭店都是规定好的。在那样的时候,父亲母亲身穿的盛装总是同样一套,所以只要看到那衣装,嗅到那幽香,就会鲜明地浮现出值得怀念的出游景象。恐怕巴黎的市民等在当地住了几十年的人们,与外来的游客不同,节俭、勤勉、谨慎,衣装之类也很少改换新的风格,所以每当换季的时候,连帽子、外套、手袋等细枝末节都会换上年年相同的东西。平日里上班或散步的道路、顺路拜访的咖啡馆和餐厅等也全都是规定好的。
我被这段描述中的美感打动了,充满了向往。若把“经济发展”“利益最大化”引入的话,显然这样的生活会被极为入时的人们排斥,生活压力把人压也压死了,今人哪来的工夫去维持此类生活定式。但丝毫不影响作为谷崎润一郎的读者的享受。生活中若有了定式,想必人心会稳定的多。其实也就是传统的承袭。仅仅是可见的大小仪式上的承袭就好,这样便不会阻碍精神层面的不断发展,也或许是一种辅助。从前的社会小,我们的所见所闻所知都是小范围的,那样人心稳定,某种生活的定式便容易留下来。如今,在我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断层加不了解的情况下,不同的外族文化的迅猛介入让人摸不着头脑,造成了“乱世”的必然。文中谷崎先生提到一个从未出过自己家乡的艺术家叫小出楢重君,如此如康德一样的人让我颇为喜爱。正是因为广度的限制,其深层造诣才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一次次重塑。以我个人的行文规律,我并不给出任何结论,正如“一张嘴表不了两家的话”,对于所谓结论我总会抱有一丝犹豫和怀疑。仅仅是描述表现,体验其中的美好或黑暗,让文字展现广度,深度思考留给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