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真实地表达每个层面的需求,是让爱和活力流动的关键。
“道理都懂,但是臣妾做不到啊”,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
相信很多人都有,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我知道怎么做会更好,但我做不到。”
成年人跟孩子的最大区别在于:
孩子是不会伪装的,但成年人会。成年人会伪装自己无所谓、不在意、没问题、很轻松。
成年人的这种伪装,会出现在所有的关系中;而且大部分时候,这种伪装几乎成为了本能。
这原本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在大女儿患上重度抑郁,精神分裂前兆之后,崩溃了,所有的伪装和粉饰太平被扒开,暴露无遗。
孩子在外人眼里是一个阳光,笑容灿烂的可爱漂亮女孩,在父母面前也一直扮演着乖乖女的形象,但是在某一个夜晚,当着一屋子人,孩子拿起刀划向自己的手腕......
她说,我装不下去了,觉得好累,感觉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价值......
她说,我知道他们是肯定要离婚的,不管我治好没好,他们都会离婚,我要跟着爸爸,弟弟妹妹跟妈妈......
她说,我看着他们在我面前装恩爱的样子,觉得恶心......
深聊下去,发现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里,在很多事情上,大人总是在孩子面前伪装自己真实的需求。
比如小的孩子不小心弄坏了自己心爱的口红、护肤品,看着一地 “残骸” ,特别肉疼。
但又觉得孩子是无心的,想照顾他的感受,于是梗着脖子,假装云淡风轻,说:“没事,妈妈不生气。”
其实内心已经气得在自掐人中了。
这位妈妈,事实上就给孩子传递了双重信息:
一层信息是 能量层面 的。
这透过细小精微的部分传达出来,比如呼吸沉重,沉默时间变长,神色大变,等等。
这些真实的小细节,都透露着一个信息:“我生气了”。
但可能因为情绪太复杂混乱,或者想保持一个宽容大度的母亲的形象,又觉得为了这些事情跟孩子较劲有点羞愧心理
于是又用另一层信息:语言层面 的 “没事,妈妈不生气” 来回应孩子,否认自己的状态不好,结束这场谈话。
如果对孩子传递双重信息,那小孩就会摸不着头脑。
比如父母宽慰临考前的孩子:“爸妈没那么在意你的成绩和分数,你尽力就好。”
但考试结果出来,孩子成绩下滑,排名靠后的时候,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不骂孩子,但态度上,明显对孩子的耐心下降,脾气也变差了。
带孩子出去吃饭,孩子不小心把油弄到袖子上,爸爸一下就发飙了;
或者孩子想要个玩具,妈妈说,你考成这样,还好意思买玩具。孩子莫名其妙被砸了一堆情绪,这令他困惑。这种事情多了,孩子也就知道父母对自己成绩不满。
“嘴上说不在乎我成绩,实际上还不是比谁都在乎。”
他们会因此不信任父母,甚至有点鄙视:
这样的父母,在孩子眼里,就是一个口是心非的,表面宽容但内在苛刻的 “伪善” 形象。
比如给孩子报兴趣班,妈妈因为自己小时候没能学舞蹈,就把这个愿望转嫁到小女儿身上,非逼着小女儿学舞蹈,但女儿却想学画画,妈妈说,可以,你不学舞蹈就不学吧。
但转身,女儿的画画班也停了,如果要上画画班,就必须舞蹈和画画一起上。
比如孩子因为抑郁不想说话,回到家就关门反锁起来,妈妈听从心理医生的话,嘴上跟孩子说允许孩子有情绪,理解孩子的情绪,但是当她敲门孩子不回应时,她就踹门......
孩子对世界、对自己认知的基石,都是从和父母的关系而来的。
当孩子经常对父母反复无常的态度感到不安。
时间长了,孩子会把这种不安,投向整个世界,感觉这个世界都是混乱的、不值得信任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感情破裂了,但又想 “为了孩子有个完整的家” 而装作感情很好,装作一切如常。
尤其是孩子在准备中考的时候。
其实孩子一定会觉察到这个双重信息的。
在看似风平浪静的家庭氛围之下,暗流涌动着,彼此的冷漠疏离的怪异气氛。
孩子捕捉到这个信息后,极其恐慌。
而且因为大人在装,所以孩子的恐慌也只能是悄无声息的,很少有孩子会去戳破父母的伪装。
就算孩子好奇发问,也大多会被三言两语打发掉。
“你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
因为孩子患了抑郁想自杀之后,还在骗孩子:“父母不会离婚的”,但事实却是,各自已经分居两处。
这时候,孩子只会默默改变自己,也许会变得更胆怯,更懂事,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换回温馨的家庭环境。
她在来访中倾诉,她的讨好型人格,就是从觉察父母关系不好时,萌芽的。
“我三年级那会,第一次学着做饭,让妈妈下班回来就有饭吃,吃饭时还把瘦肉夹给她吃。我从来没做过这些事。但我隐约感觉我妈很不开心,和我爸关系很僵。我想让她开心一点。”
“他们带我来做心理疏导,就是想等我好了,他们就离婚,我知道的,不管我好还是不好,他们都会离婚的,到时候我要跟爸爸,弟弟妹妹跟妈妈......”
所以这个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不愿意接受治疗,不愿意让自己好起来,担心好起来之后家庭就破碎了,又在自我攻击,然后就分裂了。
而他们小的那对双胞胎孩子也感到自己被父母愚弄了,变得易怒、我行我素,更爱闯祸,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2018年的一个全国性亲子关系心理普查中显示:
父母情感破裂,直接离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为 18%;
父母情感破裂,但不离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为 30%。
可见父母感情破裂时,离不离婚都是伤害。
但离婚,孩子至少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
但如果父母忍着不离、掩盖问题,孩子就会陷入混乱——
明明能感觉到这两人有问题,但父母的强颜欢笑和伪装,又感觉问题似乎不存在。
不舒服,不畅快。
孩子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想多了,是不是因为自己有问题,而导致了父母的关系变坏……
这个过程比直接给他一个坏消息的伤害,还要大得多。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1, 直面自己的真实需求
也就是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并承认它。
当父母对孩子有情绪时,好好地告诉他:“妈妈是有点生气,因为什么什么。”
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而不是孩子哭着问:“妈妈你是不是生气了!”
妈妈回答:“没有!”
要做心口合一的成年人,我们第一个需要提升的能力就是:
看清并承认自己内心的需求,直面当下的状态,而不是拿一个头脑中理想自我的标准来自我遮蔽。
2, 对双重需求的整合能力
当我们给无论是伴侣,还是孩子双重信息时,之所以无法心口合一,是因为自己有双重需求。
亲子关系的里,妈妈有想要孩子成绩好的需求,又想成为能给出孩子无条件的爱的人。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真实地,把你两个层次的需求都说出来。
同样的,父母也可以对孩子说:
“我其实很希望自己能做到开明父母的样子,不在意你的成绩。被老师约到学校去谈话,我也想洒脱点,不那么在意。
但是我发现我做不到,我还是会在意的,所以我也还是挺希望你能够考得好,但是我也会尽力去克服我的这点虚荣心。”
3,对内在需求的接纳能力
看清自己的需求之后,我们需要能够接纳自己的需求。
对于离婚这事,已经实在走到了无法挽回状态,那么可以跟孩子面对面坐下来像朋友一样去聊,真诚地告诉孩子:
“我们其实已经没有办法再像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如果勉强在一起,还要在你们面前装,父母只会更痛苦。基于这点,父母需要分开。但是这并不是你们的错,父母分开是因为我们之间已经没有感情了。相信你们也不愿意看到父母这么痛苦的扮演恩爱。但父母分开,不是因为你们,而且,就算分开了,爸爸妈妈对你们的爱不会消失,也不会减少,希望你们能接纳这个事实......”
这就是一次非常真实健康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