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就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我是比较关注孩子内部动机,就在这几天罗宝不愿意去上幼儿园,罗宝她爸说,是因为我给她经常请假造成孩子习惯性不去上学,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是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孩子跟老师,同学的关系出现问题,又反观到家庭关系,孩子没有找到归属感,也就是安全感,罗宝今年是跟父母一起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年,时间长了,还是能观察到家庭氛围,爸爸妈妈的相处模式。
记得前两天我跟罗宝说去给爸爸买鸡腿,罗宝说不给爸爸买鸡腿,我说为什么呀?她说因为爸爸坏,爸爸光凶妈妈,爸爸把气撒在妈妈身上,我说然后呢,罗宝说:“然后妈妈把气撒在我身上。”我很感谢罗宝给我讲这些,都说12岁以前是跟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期,过了12岁,孩子就不愿意跟家长过多的沟通了,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到孩子眼中父母的关系,以及给孩子的影响,其实道理都明白,就是有时候会很难去体会孩子,总是会被情绪带跑。
昨晚跟罗宝讲绘本故事,然后说到妈妈的声音,我问罗宝喜欢妈妈的声音嘛,她说我喜欢漂亮,温柔的妈妈的声音,我说那妈妈的声音温柔吗?罗宝说不温柔,妈妈有时候发起脾气可凶了,你和爸爸都很凶,有时候我们往往观察不到自己的行为,但是孩子可以。
孩子们在认知自己的内在环境时,同时也和外部环境有交流。婴儿的第一个微笑,就是他对外部环境的第一个反应和互动。他察觉到自己微笑时,周围人给予他的表扬和鼓励;并发现,当他用微笑回应别人的微笑时,感到很愉悦。所以多对孩子笑很重要,我本是不爱笑的母亲,罗宝也不大爱笑,从跟罗宝照相,他就不爱笑。
书中讲到外部环境会影响孩子性格特质的发展。第一个是家庭氛围。孩子通过与父母亲的关系,体验整个社会关系。这句话也让我思考到罗宝不愿去幼儿园,每对父母营造的家庭气氛不一样,孩子通过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体验经济条件、种族背景、文化宗教和社会习俗对他们的影响。他们吸收家庭价值观、道德观与生活习惯,进而努力让自己符合这个家庭氛围的标准。
第二个外部环境因素是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就是说每个人在“家庭星座”中所处的位置—他所扮演的角色—会对整个家庭的行为模式和子女的性格特质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