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个学期的“朗读者”之后,今晚我又开始捣鼓起写诗这个事情来,缘起于五一期间看的一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长大)》,我被纪录片当中的孩子们深深打动,并产生了极大的分享欲望。
趁着晚修的时间,我把这个纪录片当中的《长大》这一集放给孩子们看,只有短短的33分钟,用一节课不到的时间就可以看完。在决定放给孩子们看之前,其实我有在想,该怎么样去实行这一活动,因为我有点害怕纪录片当中的内容是否会让孩子们内心产生某种芥蒂。纪录片《长大》这一集,主要讲述了位于云南省的一个偏远山区里有一所叫漭水中学的学校,那里的孩子们在诗歌的陪伴下“偷偷”长大的故事。纪录片一开头,孩子们的诗直击人心——
种子
被埋在大雪下
安静发芽
老枯树
在夜里
长出一根新枝丫
而我
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长大
这是一群特别的孩子的“长大”,因为,他们在爸爸妈妈看不见的地方偷偷长大,我想我们这里的孩子其实也是这样的。
其中还有两句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一句是“诗歌可能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它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另一句是“会写诗的孩子不会砸玻璃”。漭水中学有811个孩子,有一半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有些外出务工,有些在家务农,但相同的是,很多家长并不怎样关心、也不知道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而在这811个孩子中,只有一半能考上高中,那些考上高中、最终走出大山的孩子不会再回来。对于留下来的孩子来说,种茶、干农活、去外地打工,他们所面对的未来就是这些。许多孩子因为体察到生活艰难而早早懂事,他们或者努力,或者叛逆,但却同样沉默——“就像山里的瀑布,突然就没了声响”。 正是在这样一所教育问题凸显的中学,却上演着这样一种美丽而惊奇的景象:很多班级都在上诗歌课,很多孩子都会写诗。几乎所有的高考作文题都会告诉你,“文体不限但诗歌除外”。写诗并不能帮助学子加分,写诗并不能提高升学率,但为什么在以漭水中学为代表的许多中国乡村学校,诗歌课却成为了孩子们的必修课呢?
漭水中学有一个刚上初一的男孩,叫小锁,他的全名叫施应锁 ,12岁,家住漭水镇明华村,是这个片子里前半段的主人公。一家六口,最贵的财产是山腰的一间房子,以及一头牛——它是小锁最好的朋友。在第一次的诗歌课外出采风中,他没有写出一个字,他只是安静地看云,腼腆地听风。小锁也许感受到了山坡上零星降落的诗意,但他还没有学会如何用语言抓住它。诗歌课结束后,一回家,小锁牵着自己的小牛独自出门了,大山里、桥洞下、屋檐边,眼前的寻常景象,却好像不同于往日了。诗歌变成了钥匙,轻巧地旋开了他心头上的一把“小锁”,感受力、想象力、表达力,就这样探出头来,就这样被解放在太阳下了。小锁,就这样,写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首诗歌。
《秘密》
闭上眼睛的时候
我看见了绿色的风
它抚绿了山林树木
烫金了我的小牛
亲吻了家里的白墙
染黄了阿爹的苞谷
但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告诉你
现在他知道,诗就万无一失地深藏在这种对于四季的感受中。这就是,诗与小锁之间的秘密。
纪录片中还有一个女孩——穆庆云,她是小锁的同班同学,从两年前开始,小云就独自一个人生活,爸爸于8年前因车祸去世,姐姐读了大学,妈妈为了供她和姐姐读书,常年在广东打工,过年了也没法回来。在一个晚上的“篝火诗歌会”上,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十年之后的你,会成为什么样的爸爸或妈妈”?这是一个巧妙的问题,你想如何对待未来的孩子,其实也就曲折地反映了你希望如何被父母对待。有的说想成为理解孩子的妈妈,还有的想成为大海一样的爸爸……只有小云说到:
十年之后
我希望做一个自私的妈妈
我会教我的孩子
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
她多么希望妈妈可以多爱自己一点,这些沉默的孩子们,终于开始诉说内心真实的困顿与那些稍显胆怯的渴望了。诗歌会结束后,小云回到家拨通了妈妈的电话,一阵沉默后,小云终于开口说道:妈妈,我给你读一首,我写的诗,第一首诗:
《孩子》
小鸟是大树的孩子
白云是蓝天的孩子
路灯是黑夜的孩子
母亲去广东的时候
我把我的鞋
放在母亲鞋的旁边
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电话两头的人都红了眼,止不住泪流,两双靠放在一起的鞋装满了孩子的不舍,他们如此靠近,却又不得不分离,他们在相似的五官下,流着同样的长久而静默的眼泪,
”女儿,原谅妈妈好吗?”
“妈妈,我可不可以每个星期都给你读一首诗。”
“好。”
这两句话出来之后,我们也忍不住哭了,就这样简单的几句诗,是孩子和母亲感情之间的纽带连结,每周如果能用写诗读诗来表达爱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我转头看了看班上的孩子们,有几个女孩早已泪流满面,止不住抽泣,我想我们都能感同身受,每一个曾经或现在正远离家人的我们都会为之感动,我们多想能经常见到家人,多想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啊!
诗歌会让这些孩子考上大学吗?诗歌会拯救世界吗?我们不知道。在有限的社会机会面前,诗歌可能不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它也许会改变一个人。这是信念。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渐渐好起来了,教学设施硬件也慢慢升级,但坐在明亮的教室、站在平整的操场上的,依然还是那群不被父母在乎的孩子,还是很多颗被尘封起来的心。但还好,诗歌可以成为抚慰他们的那阵风。
看完纪录片后的那节课里,我让班级里的孩子们试着写一写诗,没有任何要求和约束,把教室里的灯光通通关掉,孩子们可以随意走动,或站着、坐着、蹲着,眼前的人,窗外的朦胧的夜,寂静的雨,一切都可以作为写诗的灵感和材料,三十分钟后,我见证了很多孩子们的突破,有很多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也展示出了不一样的一面,他们愿意用诗歌来表达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我们也应该做一个相信孩子的倾听者,每个人都第一次都应该被尊重,如果在这次唯一的成长中种下了压抑、灰暗和挫折,就不可能再种下表达、爱意与舒展。正因为这样,教育和陪伴才显得更加急迫、更加有意义。
“学生不是东西,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去引导,去相信,去尊重,和他们一起去寻找答案。没有一个春天应该是寂静的。孩子们所有的感觉、情绪、心事,应当组成语言的溪流,沿着峡谷流淌,最终向着蓝色的大海奔腾而去。
从“朗读者”到今天的“长大——诗歌”,我想我这个数学老师骨子里还在长着一棵名叫“语文”的小树苗,我喜欢这样偶尔的“不务正业”,在与孩子们的阅读、朗读、写作中,我们都能获得短暂的快乐。在看纪录片的过程中,突然想起以前写过的一首诗
怎么会这么巧,纪录片当中开展诗歌活动的就是“是光诗歌”这个公益组织,当年写下这首青涩的诗的我并不知道这个组织的存在,现在才发现可能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们走过的路做过的事都算数,“是光”真是是光,未来我想我还会继续去探索更多可能性,和孩子们在文字的洋流里自由奔腾,去研究为什么月光是白色的?为什么夕阳如此美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