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2025年1月大作文活动。
在以往的文字中,我几乎把生活的地方写了个遍,独有一个地方一直没有写,那就是城外的山。
这座山是一个小山,甚至不能称之为山,因为它不够高,完全满足不了人们对山的想象,我特意查阅了资料,资料显示这座山海拔是329.7米,占地面积800公顷。与别处的动辄几千米海拔的名山相比,这座山只能称为土丘。 它在城外五公里处,东西走向,横卧在那里,从东到西都是差不多的高度,跟别处的山不相连,没有连绵起伏的样子,更让人感觉它不像山。
我更愿意把它想象成一个母亲,你向她走来,她张开怀抱;你离她而去,她亲切注视。
我曾向别人提起过这座山,那人听了不屑的说,这也叫山?他轻蔑的语气让人实在是不好意思向人推介这座山。但这里的人们一点都不嫌弃山的矮小,引经据典地给它起名首山,山脚下立一石碑,曰黄帝采铜处。据《史记》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国,首山其一也。’又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湖。庄周曰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见童子而问道焉,即此山也。此典一出,山的身份一下子涨上去了。
山脚有寺,名为乾明寺,始建于唐武德年间,襄城乾明寺建筑,坐南面北,殿宇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原中轴线最北端为砖雕照壁和山门。山门内钟、鼓二楼东西并立。山门南为重门(又名四大天王殿),门额上书“中州第一禅林”。据说这里的禅林比嵩山少林寺的禅林规模还大,名气更大。可惜已经毁于文革时期,上了年纪的人还依稀记得禅林的辉煌历史,念念不忘。当时的重门南,东西两侧有迦兰殿、地藏王殿寺西塔林原有明、清塔370余座。现存古建筑对研究明代建筑装饰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外建有照壁,照壁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建,长12.93米,高4.66米,厚073米,上嵌青砖浮雕,正面为黄帝采铜图,背面为七圣迷径图,造形古雅,生动质朴。被誉为天下第一壁。这个照壁是保存不多的明代照壁之一,正面为《黄帝首山采铜图》,记载了“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九鼎以定天下”的传说。照壁的背面为《七圣迷径图》,记载了“轩辕帝与方明、昌寓、张若、诩朋、昆阍、滑稽七位圣贤,前去具茨山拜见圣贤大隗,问计安天下”的传说。
城里还有另一处照壁,跟这一处的照壁很像,红石雕刻,古朴典雅,在老城区的一处民宅附近,用一个简陋的大门锁着,算是保护起来了。这也是大山的产物。
对于这座山,人们对它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因为自古以来,人们都和山相依相伴。
山是红石山,以前山边的人们靠山吃山,采红石制成各种石器,石磨,石条,石臼……,人们的生活跟红石息息相关,河岸防汛填的大石,引水上山的石渠,供人通行的石桥石涵,拦水蓄洪的石闸,石头打碎的石子,建房修院的石础,打磨后的石锤石臼,随处随地都可以感受到大山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的好处,红石已经成为一种烙印,一种文化渗透到人们的心中。
过度的开采使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触目惊心。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对山进行保护性修复,植树造林,禁止开采,修建道路,保护植被。山又焕发生机。
山下有河,与山遥相呼应,像一条宽宽的玉带缠绕着山,装饰了山,使冷峻沉默的山变得柔和起来。
有山有水,大自然对这方土地上的人们格外厚爱。这里的人们对大自然的这些恩赐很是满足。
随着对山的保护性开发,山也活起来了。修了山顶公园,建了盘山公路,路上刷了彩色的漆,树也密了,路灯也亮了,上山游玩的人也多了。
原来靠采石为生的人,现在改做农家乐,开采摘园了。樱桃、杏,桃子、杮子、桑椹……有花有果,有赏有玩,不亦乐乎。
因为有了盘山路,跑步锻炼的人多了,骑行打卡的也多了,连好多高大上的赛事也来了,好不热闹。
山小有小的好处,修了上山的步道,傍晚时分,华灯初上,结束一天劳动的人们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拾级而上,说说笑笑就上山了,从步道上去,来去一趟也要不了一个小时。若是像别处的名山大川,要想爬上去,不得兴师动众,计划周详,攻略再三?哪有这样随时可以爬来的方便?既锻炼身体,也不至于太累,又增进感情?
这个山可是周边群众消遣的好去处!我也是极钟情这座山的。一年总要爬几回去。
春天去看山花烂漫,夏天去消暑乘凉,秋天去品累累硕果,冬天去赏皑皑白雪,生活的美好全在这一刻具像化了!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山上也不例外,爬山的路上,俯拾皆是各种花,樱花、杏花、桃花次第开放,穿行其中,人如同在画中游。及至上了山顶,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花,朦胧美好,云霞一般,美不胜收。林间有数不清的蒲公英、薤白等中药材,采摘回去,洗净了泡水喝,做菜,美味极了。
山上有一处平地,农历二月十五这天,周边地区的一众风筝爱好者会不约而同的齐聚在此,比拼一番。比什么呢?比放风筝,吸引了不少的观众前来观看。大家都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活在这一天展示出来,争奇斗艳,令观者大开眼界。据说这个风筝节有四十年的历史,影响范围越来越大,成了每年的固定活动。
初夏,山上有数不清的槐树,开出一串串洁白香甜的槐花,吸引了人们来观赏、采摘。连蜜蜂也来了,在花间嗡嗡嗡地飞舞,采集香甜可口的花蜜。勤劳的养蜂人冒险收集花蜜,干着甜蜜的事业,创造着甜蜜的生活。
盛夏,这里是消暑的好地方。绿树成荫,遮天蔽日,凉爽无比。山下有人在跳舞,还有很多小吃摊给大家奉上美味的小吃。从城里出发,十几分钟就能到达山脚下,拾级而上,夏虫嘶鸣,如同动物界的音乐会,及至上到山顶,豁然开朗,看气温适宜,让人留连忘返。看远处的万户灯光闪烁,路上车水马龙,置身事外,心旷神怡。
如果怕热,还可以开车直达山顶。途中打开车窗,让风灌满车厢和胸膛,体验兜风的感觉,看路边树木一个个快速闪退,驱走一天的劳累。
深秋,那红彤彤的杮子挂在枝头,与黝黑虬劲的树枝形成鲜明的对比。风霜已经把柿树叶染成了深深浅浅的红,但都没有柿子红的纯粹,红的彻底。在这样的季节里,万物收藏起来,一派肃杀之气,只有杮子坚毅地挂在枝头,给自然界增添一抹红色。正如诗云,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
一年四季,只有冬天山是寂寥的,除了麻雀之类的留鸟在树林里穿梭,树木无言,山石冷静。偶有放羊的羊倌赶着羊在山间走过,羊啃食枯草,羊倌无言地追赶。盘山路上,偶尔有车轰鸣驰过。一切都是那么清冷,那么肃穆。
如今,我已经很久不爬这座山了。以前是为了带孩子消遣,总也爬不厌。现在孩子大了,已经厌弃了爬山,对于山上的风景也不再留恋了,花花草草已经引不起他的兴致了,山的高度已经不及他的要求了,他向往的是更高的山,更险的峰,更新的景致,更多的挑战。
通往山上的路不计其数,山民们踩出了一条条羊肠小道。以前, 每走一条新的上山路,都能激发他的探索世界的热情,孩子的兴奋就超乎想象。这样的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弯又多,总担心遇到未知的危险。他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一路呼唤,等等我!我在密林中穿行,惊慌失措;他一路狂奔,喜笑颜开。视线所及都是树木,根本看不到人,只能遥遥听见他的回应声,却看不到人影。真真是古人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对于精力旺盛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路根本算不上什么。可对于我来说就是很大的挑战,他能轻松甩我100米远。我一边懊悔不该带他爬山,一边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追。等我爬到山顶,他已经悠闲自得地在那里玩半天了。我一边气极败坏一边在心里哀叹,长江前浪推后浪啊!不服不行。他跟没事人一样,我已经气喘如牛了!
在体力上, 他已经把这座山踩在脚底下,也把我踩在脚下了。他已经可以去征服更大的山了,也可以去见识更大的世界了。而我能够做的只能是托举了。
就像这座山,默默无闻的哺育了这里的人们,忍受了人们对它的轻视,蹂躏,索取,慷慨的馈赠着人们而不求回报,护佑着大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