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把自己放逐在文学的长廊中,去欣赏一些名家名品的风光。这次,找到了安妮·埃尔诺的《悠悠岁月》。只因在看这部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书评的时,瑞典文学院给出的获奖理由是:“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
初读此书,因为年代久远,因为地处异邦,感觉如腾云驾雾一般,懵懵懂懂。越是读到后面,画面越清晰,如乘坐一列上世纪的列车,由朦朦胧胧的穿越到清晰可见的现实。
(1)《悠悠岁月》以“无人称自传”的写作方式,描述了从20世纪40年代到2006年在六十多年间的时代变迁下,一个女人从孩童到老年的成长过程。整本书被十四张照片划分成十五个部分。每部分均以对照片的文字描述开始,每张照片背面都有明确的拍摄时间。它如同一本老照片集,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苦恼、失望和改变。更写出了作者本人一路荆棘而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的自我的改变。
我们不停地长大,使母亲感到绝望,不得不一再用一段布料把连衣裙接长,购买大一号的鞋子,以防一年后就会太小。一切都要经久耐用···什么都不能扔。
食品配给制结束了,新鲜事物不断产生,但相互间隔足以使它们都受到喜出望外的欢迎,它们的实用性也被人们在谈话时进行评价和讨论。它们就像在童话里那样突然出现,闻所未闻,无法预料。
她认为她的生活可以用两个交叉的轴的形式来表现,一根是水平的,带着她随时碰到、看到、听到的一切;另一根是垂直的,只有某些陷入黑暗的印象。
(2)本书所叙述的事件似是作者本人,又似乎是这个时代所有人都经历了一般。所以,《悠悠岁月》这本书忠实记录了“这个世界留给她和她同代人的印象”,以此“来重建一个共同的时代,从很久以前逐渐转变到今天的时代———以便在个人记忆里发现集体记忆的部分的同时,恢复历史的真实意义。”个人记忆和集体回忆相互穿插是作品最大的亮点:
她的生活与历史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历史的痕迹却已经被三月份冰冷的感觉和阴沉的天气固定下来了-----矿工罢工-----圣灵降临节周末的潮湿-----约翰二十三世之死,一个同学的话:“世界大战迫在眉睫”-----古巴危机,在全国学生联合会的舞会上度过的一夜与将军们的军事政变的巧合,萨朗,沙勒,等等。重大事件的时代与社会新闻的时代-----她瞧不起“死狗”-----都不是她的时代,一切都在她的照片里。几个月之后肯尼迪在达拉斯被刺杀,比去年夏天玛丽莲·梦露的死更使她无动于衷,因为她的月经有八个星期没有来了。
埃尔诺曾说过:“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个政治活动,它可以对世界的揭露和改变做出贡献”。所以,《悠悠岁月》又可以说是一个法国人记录下来的整个世界发展过程的另类历史,也包括小人物对大事件的微观看法
我们不想评价所经历的与政治演说和世界大事有关的事情。我们只是乐于投票反对戴高乐,支持生气勃勃的、名字模糊地淹没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的岁月里的候选人,弗朗索瓦·密特朗。在个人的生活进程里,历史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是根据日子的不同而感到幸福或者不幸福。
(3)欣赏作品的同时,更欣赏作者的人生抉择。为她鼓起勇气偷偷堕了胎,并重新换回朴素的装束,再次心无旁骛地埋头于书海中而庆幸;为她摒弃了年龄与身份焦虑,不再关注旁人的眼光和议论,一心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鼓掌。为她终于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模样、无惧光阴的流逝和年轮的侵蚀而欢呼;为她穿过万千沟壑、越过百般坎坷、在花团锦簇的绚烂中绽放自我而自豪。
安妮·埃尔诺说: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何塞·奥特加·伊·加塞特说:我们只有自己的经历而它不属于我们。是啊,每个人都被时代打上了特有的烙印,但每个人又都活成了自己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