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游戏法教学课堂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设计有趣的游戏
俐丽老师“超级分类”,通过电子游戏将图片放入课件中,让学生了根据所学的知识,区分出哪一个图片是冬季。
(2)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游戏
几位老师都用的“开火车读词语”游戏,学生都能够理解,一说,学生就能自动地按照顺序读词语,学生理解了游戏规则,参与度自然就高了。
(3)告诉学生游戏规则
俐丽老师新授部分“图文配对”告诉学生选出“夏天能做的”,一部分学生在讲台上操作,其余学生在操作板上选择,并且利用可视化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如果学生不懂游戏规则,参与度可能不加,还有可能引发的是问题行为。
(4)利用游戏的检测与评价功能
高老师的“送动物回家”、几位老师用的趣味竞争,系统可以直接监测对错,教师根据答案对学生进行评价,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5)教师的鼓励与正向评价
如高婕老师“戴头饰找名字”告诉学生规则后,学生回答正确给学生口头表扬以及加分,学生加分后很开心,也能增加参与度。
(6)提供个别化的游戏与支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侯老师的游戏趣味竞争,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支持与指导,为学生提供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并且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自我成长。
2、怎样评价游戏教学在本节课中的实施。
(1)游戏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
如果一个游戏学生一看到就很想参与,那就说明这个游戏设计的比较吸引学生,但是如果游戏本身的设计超过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可能就要思考一下如何综合。比如侯老师最后那个“过生日”的活动,学生一看见蛋糕小眼睛就刷地转向蛋糕,也不互动、不说话了,怎么调整可能要思考一下。
(2)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
学生能够认真地,积极参与游戏说明游戏设计的符合学生。
(3)学生参与游戏之后的体验
在高老师提供的课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在参与竞争游戏的时候都很激动,“这个不是不是不点不点”“这个是的,点击”身体动作加上声音,特别可爱,并且正确率几乎是100%,这样的游戏效果就非常好。但是还是有些学生只是喜欢玩,并不能准确判断知识的要求是什么,就需要多练练。
(4)教师对于游戏规则的讲解、组织、游戏的评价
学生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关系到游戏的实施效果,当然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对游戏的组织和评价也很重要。任何一件事情都又开始有结束,课堂上游戏的组织也是一样。如果组织不好就会出现混乱的场面,我们可以通过明确指导语、评价语让游戏教学更有规则。如123请开始,321时间到;小手动动开始啦,小手拍拍停下来……
(5)游戏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度
侯老师的课例中最后一个过生日的活动我认为设计是非常好的,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语言及社交能力,只是可能孩子们由于本身的特征,让活动实施起来好像效果没那么好。但是,我认为不能因为孩子首次的参与性好导致效果不好就否定传统游戏活动在孤独症儿童比较多的班级中的价值。或许,这个现象给我们一个提醒:这是孩子的成长所需要的。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们在一个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感官的刺激活动中都不能很好地参与,那么,如果我们不提供这么丰富的刺激孩子会主动参与吗?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本来就很难,老师试图用多种方法去教学,可能短期看不到效果,那么长久坚持下去,我相信会有看得见的成效。
还引发我思考的是,我们在教学中都提倡教学的生活化,在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中我们都要尊重日常,这个教学活动确实是生活化的、真实情境的设计。虽然孤独症儿童可能对电子游戏更感兴趣,但是他们通过电子游戏掌握到的知识,还是要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去迁移泛化,而由掌握到用又是艰巨的任务。
南京市孤独症儿童教育推进会上邓猛教授提出
1.越是神秘的方法离儿童越远。所以不要将教育方法神秘化,儿童的学习离不开生活,没必要将方法神秘化。
2.越是专业的技术离儿童的生活越远。在必要的时候才为儿童提供支持,教师要尝试在日常的教学中解决儿童的问题,需要密集专业支持的儿童是极少数,大多数儿童都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参与到学习生活中。
3.越是我们熟悉的方法越有用。真理往往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方法也在我们手上,我们只要做好教师该做的事情,自信一点不要盲目崇尚“专业、一对一”。
只有在集体中的个别化才是真正的个别化,个别化需要集体来实现,集体永远是教学最核心的原则,社会交往问题要在社会交往中实现,离开了集体就离开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