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广东
  • 《百年孤独》读后感
    高二十班杨舒涵
    提到百年孤独,它的荒诞离奇一定给了你深刻的印象。莫言在读完《百年孤独》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小说还能这样写!”。
    但当你从历史角度和人物角度揣摩这本书的,你将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拉丁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在内的很多地区,十五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拉丁美洲便不断遭受征服和殖民。这给《百年孤独》蒙上了一层渴望挣脱的基调——无论是摆脱控制,或是摆脱笼罩在拉美上空挥之不去的孤独感。1830至19世纪末七十年代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数万人丧生,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在这本书中各有体现。魔幻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个标签,在虚构的马孔多,上演着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祸福,涉及家庭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一个家族与孤独的斗争史,对抗史,更是拉美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火车上载着的3000具尸体,丽贝卡无法抑制的吃土,美国人杀害上校的十七个儿子,这些是拉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苦难。马尔克斯用魔幻的,离奇的,荒谬的事暗示了生活,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进程之外的愤懑,抗议和希望人民反抗的倔强的自信。
    本书中有在我心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人物,一个是奥雷里亚诺上校,一个是乌尔苏拉,一个是阿玛兰妲。这些都并非个人,家族七代,很多人都以父亲或祖父命名,是作者在冥冥中给定了他们的相似的结局,是在时间的轮回中无法摆脱的宿命。奥雷里亚诺上校是传奇性的人物,他洞察力强,有预见性,头脑敏锐,打过的胜仗数不胜数,发动的政变最后又荒谬地结束只是出于他纯粹且罪恶的自大,而并非出于感情。尽管一生大起大落,与十多个女人有关系,但他从来没有爱上过任何一个,似有情却无情。上校被孤独浸润,但并非他错。上校的孤独是宿命使然,因为乌尔苏拉断言他是个无力去爱的人,缺乏爱的能力。乌尔苏拉是家族中唯一一个始终与孤独作斗争的,是顶梁柱,是见证者,但这也正是属于她的孤独,无人感激她,无人继承她。她的身影贯穿整部书,为整个家族为马孔多付出一生。阿玛兰达最具矛盾性,她集善妒,高傲,多情,绝情为一体,她一生在渴望爱情,但又惧怕爱情,她诅咒应验后一辈子缠绕的黑纱,正是陪伴她一生并且让她永不敢再爱的孤独的实体。她让钢琴师遭受不公的折磨,让马尔克斯上校日夜煎熬,实际上并非出于恶毒,而是无穷的爱意与无法战胜的胆怯间的殊死较量,最终胜出的是阿玛兰达毫无理由的恐惧,恐惧的对象是她自己饱受折磨的心灵。
    可见书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孤独,上校无力去爱的孤独,丽贝卡一人终老的孤独,阿玛兰达恐惧的孤独,费尔南达被礼制约束的孤独等等举不胜举。孤独使生活总是无限循环,上校不断炼制的小金鱼,阿玛兰达不断缝制的寿衣,蕾梅黛丝不分昼日清洗,感情上姑妈与侄子恋情的重现,人物命运的交叠。历史有时本身就是一个循环,而一个家族作为时代缩影也注定摆脱不了这种命运,无论布恩迪亚家族如何挣扎,最终还是在循环中衰落下去。羊皮卷上所记载的一切不到最后不会呈现,当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看到所记载的家族史时,本身也随着羊皮卷的终结而终结。
    但拉丁美洲的历史不会就此终结,《百年孤独》批判了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侵略,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揭露哥伦比亚内外反动独裁者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经济掠夺。马尔克斯号召拉美人民团结反抗独裁帝国主义,坚定地预示着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与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而被判要忍受百年孤独的族人会永远地得到在大地上的第二次机会。

    【学生作业】10班:2022.10.29《老人与海》《百年孤独》读后感

    要求: 1.从《老人与海》《百年孤独》中选择一本书,写一篇鉴赏短文,自拟标题,不少于500字。 2.鉴赏短文内容可结合本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拓展阅读资料展开,鉴赏可以聚焦一个...

  • 2022-07-06笔记4

    之路》 生命是可以转化的,只有真正地转化,获得自觉之后,你才会觉得有意义,才有一种洞见力。这样的洞见力就会让你从自己的内心去唤起你对这个时代的一些责任。你才可以做得更多,做得...

  • 2022-07-03《教师的使命》“教育是更难的事业”笔记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的描述中提到:历史上有一种教师是师徒式的教师,就是学生跟着老师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教到哪里,学生学到哪里;老师要求学生怎么样,学生就怎么样...

  • 千秋德业,盛世之治——读<<宋仁宗和他的精英帝国>>有感

    陈寅恪先生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古代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仁宗朝是赵宋的巅峰。宋代文化的丰富和美学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它兼具大俗和大雅共...

  • 身披逆鳞,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功成计合——读《谏逐客书》有感

    《谏逐客书》以郑国来秦修渠的阴谋被发现,秦王听取秦宗室的话,采取逐客的建议为大背景,以李斯作为被“逐”之客时所采取的行动,即“游说”为主要行为线索,以最终成功化解“逐客”危机...

  • 身披逆鳞,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功成计合——读《谏逐客书》有感
    高一十班杨舒涵
    《谏逐客书》以郑国来秦修渠的阴谋被发现,秦王听取秦宗室的话,采取逐客的建议为大背景,以李斯作为被“逐”之客时所采取的行动,即“游说”为主要行为线索,以最终成功化解“逐客”危机为结局。首先,“书”这样的一个文体就决定了《谏逐客书》是写给一个特殊的读者——秦王看的,其旨意又是希望这个操生杀大权者收回逐客成命。因此,这个奏疏的成败得失,不仅关系到秦国的命运,而且关系到李斯本人的利害得失,这就要求奏疏特别注意策略和分寸。
    最后,秦王收回了“逐客”的命令——“除逐客令,复李斯官”。一纸奏章改变了李斯的命运、秦王的命运,甚至改变了秦国的命运,起到如此重大的作用,不能不说《谏逐客书》是一篇精彩绝伦的优秀文章。对此,鲁迅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同时《谏逐客书》给后人展示了一个有别于政治官场上的李斯: 行文敏捷,逻辑严谨,论述有据,文采斐然。
    首先,李斯在开篇即点明个人观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文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同时,又把“逐客”决策的责任,推给了“吏”。人人都知道决定“逐客”的在“王”而不在“吏”,把“逐客”之事说成是“吏”之所为,且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就给秦王收回成命留下很大的弹性空间,给自己和秦王都留下了进退自如的充分余地。为了论述这一中心论点,作者首先例举秦国历史上秦缪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位有建树的君王“ 皆以客之功”,使秦国兴旺发达,兵强国富的史事,接着理直气壮地反诘:“客何负于秦哉?”四君王的往事,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和说服力,使秦王意识到“客未负于秦,而有功于秦”,
    对逐客之令心生动摇。接着又采用反面论证的议论手法,阐述了逐客的危害。继而论今,李斯立足现实,剖析事理,抓住秦王想要“跨海内,制诸侯”的目的,指出秦王“重物轻人”的做法之错。这里也体现了李斯高超的铺陈之术:李斯将秦王偏爱的珠、宝、色、乐等外物与秦王不用外人之策对比,揭示了“用外物”与“逐客卿”间反差极大的矛盾,尖锐地批评了秦王的逐客之过。而后再一次回扣要害,指出这决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恰似一声惊雷,唤起了秦王以统一大业为重的觉醒。最后,他采用比喻论证,以泰山、河海作比, 说明要成就帝业,必须广揽人才,接纳客卿才有利于统一大业的观点。“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此所谓藉寇兵而资盗粮者也。”再一次说明了逐客是削弱自己,资助敌人的道理。就像把武器借给敌人,把粮食送给盗贼一样,是与统一大业背道而驰的。文章之未,李斯高屋建领地指出逐客的严重后果。“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逐客不仅谈不上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李斯高瞻远瞩,斩钉截铁,把逐客的危险合乎情理地推测到了最严重的地步,使秦王大吃一惊, 一向刚慢自用的秦王,终于翻然悔悟。
    纵观全文,李斯没有被逐的幽怨与仕途被斩断的义愤,只有理性客观的分析。因为在此之前,李斯已深受秦王信任,秦王对其言听计从。在这一背景下,李斯所考虑的就不仅仅是个
    人得失,更多的是秦国的利害。在明知自己亦是“被逐”之人时依然能够做到心里全是家国天下,从秦国发展出发来规劝秦王,全然不为自己申求一二,属实令人敬佩。同时李斯借《谏逐客书》向秦王表明:我虽是客卿,但是是一个一心为秦、忠于秦王、满腹才华的客卿,从而釜底抽薪,消解了秦王心中对客卿,准确说是对李斯的不信任。此举,展示了李斯博大的胸怀,更将自己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从而与郑国之流划清了界限。
    巴尔扎克说:“困境,是天才的进阶之身,能人的无价之宝。”李斯未被困境包裹而止步不前,反而借《谏逐客书》涅槃重生,展现了他对时与势的科学把握,对事物“道”和“度”的精准拿捏,对人与己的正确定位。时至今日,仍有许多闪光之处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10班作业(5.14)

    写《谏逐客书》读后感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5月15日下午5点前,以回帖评论形式提交作业,读后感格式要求:包含读后感标题、班级、姓名。 提交前请大家认真检查标点符号,检查是...

  • <<宋仁宗和他的精英帝国>>读后感
    高一十班杨舒涵
    陈寅恪先生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古代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仁宗朝是赵宋的巅峰。宋代文化的丰富和美学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它兼具大俗和大雅共存而不违和。正如《宋仁宗和他的精英帝国》开篇所言:“它莺歌燕舞,华晔玉瑾,性格如宋词般温婉,气质如兰花般高雅。它市列珠玑,云盈丰华,创造了不可一世的繁华和登峰造极的文化。这是一个值得仰视的时代。”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本书带我们一览其登峰之貌,一探其繁华背后的密钥。
    首先,不得不谈的便是皇帝:宋仁宗。他施行仁政,是历史上少数能以“仁”为谥号或冠以“仁”的帝王,是历史上少有的受到百姓爱戴的皇帝。《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宋仁宗驾崩后,洛阳的市民们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善良谦逊、宽厚仁慈、知人善任。苏辙在考试的试卷中说他听说宋仁宗宫中美女无数,仁宗纵情声色,不理政事,俨然就是在说仁宗是个昏君。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建议对之严厉制裁。宋仁宗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他虽然沉迷美色,声色犬马,醉卧温柔乡,纵情于欢场,宠爱尚、杨二美人,但他理智上知道这是不对的,才任由阎文应将她们赶出宫去。“为人君,止于仁”,这是历史给予他最高的评价。
    仁宗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文人志士。正如苏轼所说:“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而明代李贽更认为:仁宗一朝,“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另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被誉为宋朝三百年唯此一人的——范仲淹。在欧阳修眼里,这个世界充满沙土和砾石,其间偶尔露峥嵘,有几颗美玉璀璨夺目。这些美玉,就是儒家的君子,他们学识渊博、道德崇高、人格完美,是社会的精英、帝国的砥柱。范仲淹无异是美玉中最晶莹纯粹的那一颗。范仲淹少孤而贫、勤学不缀,在饥寒困苦中破茧成蝶,由平民涅槃为儒雅高隽的士子。而后贡举入仕,心忧天下,历坎坷而不坠其志,怀忠义以报社稷,天下呼为圣人,后世奉为楷模。范仲淹曾写道:“一入谏诤司,鸿毛忽其身。”自从当谏官的那一刻,就把生命视若鸿毛,随时可以牺牲掉。“可负万乘主,甘为三黜人。”他三次被贬,但毫无怨言。第一次进谏太后还政给皇帝,被贬为河中府通判;第二次因反对废黜郭皇后,被贬为睦州知府。虽然三起三落,范仲淹却始终不知悔改,因为他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要实现朝廷政治清明的愿望,心忧天下,决不会妥协自己的立场,不会为自己的进退得失耿耿于怀。他宁可像千里马那样狂奔而累死,也不做贪图安逸被圈养的驽马;宁可做鹓鸟在天空翱翔而忍饥挨饿,也不要像鸱鸢为了小利徘徊在草莽之中。范仲淹借灵乌之口,表达不惧人言、不畏权势的决心。“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专制社会知识分子对言论自由的觉悟和抗争。这一句,同范仲淹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是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宣言!这也是范仲淹一生的为官准则。
    总的来说,通过这本书,我更加直观地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宋仁宗和他的精英帝国。如果给我一个机会能够穿越回中国古代,我多么想穿越回宋朝啊!如果要问我原因,那么我想告诉你通过看这本书你便能得到答案。简单来说,便是以下几点:宋代政治环境宽松,言论相对自由,你不会因不同意见,或者是某一句话说的不对而被流放犯罪。宋代各级官僚俸禄甚丰,盘剥较少,远离战火,人民生活和平安定。宋代科考制度较完善成熟,你只要有才华有能力,便能得到尊重和重用,不易埋没人才。宋代生产力发达,经济繁荣,生活质量高,百姓安居乐业!
    “千秋德业,盛世之治!”宋仁宗和他的精英帝国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高一10班作业(2022.5.1~5.4):《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读后感

    作业要求: 1. 5月1~4号阅读完书籍《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写作一篇读后感提交。提交形式:在本文后面以评论形式跟帖提交作业。 2. 读后感内容和格式要求:自选角度,内容...

  • 120
    林徽因的魅力,远不止美貌与学识

    文/沐恩佳音 我曾经零零星星地看过或者听过林徽因的故事,从别人对她的解读和评价中,我知道被人称为民国女神的林徽因有着不俗的魅力。 我原本以为她的魅力,无非是源于她的美丽、家世...

  •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余华的故事里,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许三观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小说的主线是许三观卖血,一次次卖血,让一个家庭走出了极为艰难的境地。 许三观卖血十一次。第一次卖血是...

  • 余华《活着》:为活着而活着

    悲惨的故事,坚韧的人性。 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嗜赌如命,败光了家产,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

  • 《边城》沈从文“龙朱”:亘古的孤独也因她而终

    与丈夫、七个野人中弥漫着淡淡哀伤不同,这张作品简直美好的像一则童话,使人读完后难以忘怀,甘之如饴。 龙珠,这个白耳族的王子,就如它的名字般,似龙般威武,似珍珠般贞洁,完美得令...

  • 路遥《人生》:人生是一条单程航线 短暂而曲折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路遥的小说总给人以一种朴实中加以哲理的感觉,质朴的气息混着时间的打磨愈发历久弥新。专属那个年代的人和事被他用...

  • 杨绛《我们仨》:颠沛岁月里的相聚相失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这是写在《我们仨》封面的一段文字。 这本书是我很久以前看的了。今天,在书架上找该写什么读后感的时候,又...

  • 徐若央《枕上诗书》再识杜牧:十年梦与薄幸名的背后

    关于杜牧,也许我们的印象都停留在那首《清明》,停留在清明时节的一幅美好图画中;也许还停留在《阿房宫赋》,停留在他用秦朝骄奢亡国提醒唐朝统治者应勤政爱民,停留在他的匡扶天下之才...

  • 特里·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读后感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提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很重要,也暗示了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人生的意义》这本书很深奥,初读时,甚至觉得它晦涩难懂,但当我们细细思考与梳理的时候,也会为书中...

  •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莫高窟”-千年笑容依旧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通过向我们介绍一处又一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让我们看到了其背后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给予我极大的心灵震撼。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莫高窟”...

  • 120
    今敏:被遗忘的造梦者,栖息于梦的化石

    鬼才,是人们最常用来形容今敏的词语,过去这个词总被人们混淆为“怪才”,可我却觉得所谓的鬼才包含着人们的不理解和鬼才自身对梦想的执着。今敏的电影往往蕴含着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