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留这一个自己不可控、又来自于自己的世界。想要挣脱,这世界却如泥潭拉扯着,愈挣扎陷得愈深。
“出口”一直在,不是不能走出去,在于想或不想。
羁留这一个自己不可控、又来自于自己的世界。想要挣脱,这世界却如泥潭拉扯着,愈挣扎陷得愈深。
“出口”一直在,不是不能走出去,在于想或不想。
是哦,出口在哪里呢?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出口,感到整个世界开始崩塌,真的像在无底洞里一直下坠。好像碎碎念的都是鸡毛蒜皮,可是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哪有那么多惊天动地?也许活着是一个梦,也许世界是一个梦,不管怎样,我们都困在其中,梦里很美,却找不到出口,这大概是人类的通病。👍
哈哈哈莫名觉得有趣
开头这种诡异的唠叨感一下子就把我视线捉住了,从琐碎的生活杂谈聊着聊着,银河系就毫无违和地进到话题中了,梦与现实看上去是那么理所当然地混为一谈,主角谈得不深,感觉是这银河也没什么一样,他习惯性地进去了,在两个世界来回跳跃,最诡异的是当银河开始变异,从漂亮的星辰变成冰冷的背景、还有不合常理的文字,开始吊着我们,而后也被他一起带进去了。
他意识到自己不是做梦的人,而是被创造在梦里的人,或者说是系统,他永远得留在那里,等着被改编或是删除,一旦我们离开了,他会在反复循环里做出什么呢,我们也不知道的。
互动感很黏人的,一个被梦困住,又想用梦自救的人,它的美丽银河是星辰也是牢笼,究竟他的出口应该在哪呢,我们是要跳出还是继续,这就是属于阅读者选择的权利了。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走不出去这个空间,每往前走一步它就会向远处延伸,直到闹钟的声音将我吵醒,我这才从这一场噩梦中醒来。 又睡到了十点钟!真的是,我本来昨天晚上不断提醒自...
第二人称叙事确实很少见,像是在用冰与火之歌的写法来讲一个类似未闻花名的故事。只是谁都没法一直活在回忆里,生者如是,逝者亦如是。
这篇文一开始是看不出主题走向的,只能看出有个魔术师失踪了,留下一个再没人能解释的魔术,到了中段才慢慢清晰起来,它说的是一场青春聚会怎么被时间冲淡的,又如何在一个怪诞的夜晚被重新召唤回来。
表面上是少年们的恶作剧,但魔术逐渐变成了一种记忆,他把所有魔法留在这群人的青春里,自己却被关进了挤都挤不出来的时间缝隙,大伙都知道他在,只是不知道在哪里。
他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怀念,拍照、唱歌、流星和雪,他很神秘,可其实他也没那么神秘,只是一个他们每次说圣诞快乐时会想起的人名。
小说保留了先前《梵星之夜》的意象元素,同样的一群人,都以七年前的某场事故为分界点,作者重新为他们设计了更加丰富立体的版本,相对成熟,视角也更集中,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聚在一起了,不是因为谁会死而谁已经走了,而是他们都知道,这样的夜晚以后不会再有了。
战争阴影,飞机失事,圣诞夜,魔术表演,消失7年的魔术师——捕捉到一些碎片,我想聚会没有那么简单。魔术师失去魔法随后消失变成普通人,7年后再聚,应该是最后一次,也许这样的聚会再也不会有。或者,每个人舍不得的只是友谊。看不太懂,学习了,飘过。👍👍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 他再也见不到那个孩子了,他就这么倒在了沙发上,诺亚·凯勒伯亲眼看着他的脸开始变回以前那肮脏不堪的模样,心中一股说不出来的感觉,那个孩子曾一直流浪在...
推荐新人作品。
一个充满哀伤的故事,开篇对文森特的身体状况与孤独感首先埋下伏笔,紧接着与琳达·绒芙伊的重逢开始将他的回忆拉近,在拜访老友伽拉索之后,文森特决定将生命的最后一站,放在伽拉索想见而见不得的冰岛。
文森特在旅程中的病况加剧,从冰岛的风光、昏迷的梦中,还有与黑沙滩认识的摄影师墨影轩交流时,他的过去都像跑马灯一样串场播映,原本可能是逃避现实的旅程,却得开始接受这些已经失去的回忆。
当文森特与琳达这份本来带着遗憾的感情彻底破碎后,配合依然过分美丽的冰岛美景,文章彻底诠释了过去虽然是痛苦的,但现在依然值得珍惜的珍贵主题。
遗憾就是一段未写下结局的故事,一旦真相终于水落石出,悬着的牵念似乎也就不重要了,继而我们可以将过去拉下帷幕,自由地专注于眼前,享受它直到生命的终结来临,最后坦然微笑着闭上眼睛。
好多人私下里追求的境界就是“无缝焊接”,上家没结束就先找好下家
我想到了城市化,当资源越来越集中到城市,非城市越来越少,可供剥削的“劳动者”也越来越少。城里的人竞争激烈,想要立足,也得加入这吃人的游戏,他们把城外的人塑造成食人族形象,但实际,那些人被逼无奈就得自相蚕食。位高者,不只是吃人,还要观赏这吃人的游戏。
逃避记忆二十年的韦伯斯特将意识投射在灰湖上,各种画面和黄昏的草原都是既梦幻又熟悉,那是她喜欢的画,那是她拉的琴,那是他们一起躲进的角落,那是她躺在他怀里死去的地方。
一句很抱歉被哽在喉咙二十年,他一直在咳,从轻微的咳到咳出血来,咳的是她的疼,咳的也是他的愧。
后来他也拉着小提琴,一遍遍走回叫灰湖的地方,那里不是地狱而是记忆,我们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在哪里,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身在哪里,只能听到她戴着氧气面罩说的我爱你。
在我看来,这是个关于救赎的故事,不只是救别人,其实也在救自己。其实救赎的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反思,然后才是升华。专题收录!
一场噩梦,一场幻境,一次次的沉沦,都在告诉着她自己,她从来就不愿意醒来,哪怕是忘记自己。😔
小说没有明确的时间线,也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它更像是一场梦,一场噩梦,一场到死了也不愿醒的噩梦。
画面感是空洞的回声,看着她的爱人早已死去,自己却还一次次复活,每声祈祷都沉进湖底,每道琴声都没有回应。
她在一次次的祷告中丧失语言,在一次次凝视中忘了真实的脸,而后开始和自己对话,用“你”的名字写“我”的故事,甚至忘了“他”究竟有没有存在过。
比较可怕的是她没有真的清醒,也没有真正沉睡,只是栖身于永远不被打破的幻境中,让活着这件事变得勉强能够接受。
她是谁呢?幻觉里存在还是噩梦一场?从头至尾,虚无贯穿其中,一切都没有意义,孤独没有意义,活着也没有意义,死了也没有意义。他已死去,她的思念成疾,于是,一次次祈祷,一次次噩梦,上帝已死,是谁杀死了上帝?也许他就是她的上帝,他走了,她的灵魂早已随之腐朽至极。生不如死,死了的得到了解脱,活着的她却在半死半活中挣扎。死,死不了,活,活不好。或者,一滩死水,哪怕一滴水滴下去也能泛起阵阵涟漪。。。👍👍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不同深浅度的绿色混合着谧林湖水那不知如何形容的色彩,金黄色的一束阳光犹如画笔勾勒出两个人面像,我凑近再一看,她们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或许是我真...
说实话,读的时候脑袋有点转不过来,不过读完还是恍然大悟😂。
诺亚其实是一个被解构重塑的人,他杀了自己的父亲,母亲也在战场死去,唯有他活了下来,并且用热巧克力救了另外一个濒死的人。可这不是因为他原谅了世界,而是知道了世界就是这样以后,还是希望自己能活得像人。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被救者与救他的人之间互相取暖照亮的故事,可实际上它是以“你”为主词的内心分裂者,将不同缺憾具象成几名角色,由三条线索拼凑出三种不同的自我验证。
从凯勒纳斯送出镜子开始,寻找自我的旅途也开章了,凯勒纳斯代表我们最早相信世界上有奇迹的时代,可能是少年,可能是童年,他不是来拯救的,是来提醒的,我们曾经都有相信过、也天真过的时候;诺亚则是重建的开始,他伸手给了生存的温度,试图托举同样不幸的人,他的存在是种自疗和认可;而母亲的象征呢,有亲生的母亲,也有假想的艾拉,还有遗留的羽绒服,我想她是为了让主角先接受疼痛,再补全过去。
小说不是为了要重生,也不是说能活下来就好了,而是先让自己面目全非,再完整拼回,哪怕从来都只有自己一个人,也得学会先回溯,再疗愈,最终接受,才是愈合的全过程。
初读的时候都在留意那些具有美感的氛围当中了,除了寂寥的孤独感,其实没太明白故事的核心,第二遍试着把对话提取出来才恍然两条互相交错的线索,遗憾的感觉瞬间突显出来,也明白梦想中的“彼岸”其实是能够在现实里实现的。
作画和艺术本身就是孤独的,男主将孤独与对过去的思念融入到画作中,直到某天陌生人带着可能的希望进入他的视野里。
其实全文就是一幅画作,从提笔到荒芜的半成品,再到最后结束的神来一笔,从遗憾来到孤独,再点缀出幸福的可能性,温暖的收尾彻底覆盖前文的清冷,彼岸是什么呢?它可能遥不可及,也可能就在面前,笔风很有新意且能让人琢磨其中,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