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我只想尽快忘光内容,因为就怕一时头疯也想挑战让某个字从头至尾不出现。😂
这么多的“永不停止”,我怀疑也是你对自己说的……🍻
读完我只想尽快忘光内容,因为就怕一时头疯也想挑战让某个字从头至尾不出现。😂
这么多的“永不停止”,我怀疑也是你对自己说的……🍻
晚间故事会,会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威廉的爱情故事,拉里的悬疑故事,马克的惊艳故事,亚伦的寓言故事,我也像他们一样讲出马克式惊喜的故事,或者元叙事的底层逻辑就是无所不包,故事开始了吗?从题目起,故事大概就开始了,故事在故事里,却又不在故事里,讲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讲,好听不重要,重要的是技巧,镇住所有人。👍👍
元叙事的基本要求便是把讲故事的过程当成故事的本身,我们以为故事会在故事中,其实故事早就开始了,它更接近那些玩弄文本的作品,是用文字游戏加上套层的叙事诡计引导读者陷入结构中,重点不是故事在讲什么,重点是讲故事的这件事。
故事会的内容不简单,故事好不好听不是输赢的关键,而是谁的故事形式更有技巧、说得更花,更能在结束后以创意的优势震住在场的人。
威廉的故事很老套,却很感人;亚伦的奇幻寓言有着对社会的嘲讽;拉里带入推理,有点阿加莎的影子。每个人风格都不同,而杰西也期待自己能讲出马克式的惊艳故事,他讲完了吗,嗯,当我们读完这篇文的时候就已经讲完了。所有的情节都已经被我们吸收,不需要去在乎这故事究竟是怎么被讲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马克式惊喜。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 回家路上,商业街上有发传单的人。 “请了解一下。” 一个青年递来传单,里华没有接。 并不完全是冷漠的表示。她有一套奇妙的原则,一天之内不会接第四张...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林忆镇生活了十年,我能够说这个地方我住得最舒服,待我看下日历。好吧,今天是1930年11月2日,正好也在今日,我又要和朋友们一起去到谧林湖那里聚会讲...
羁留这一个自己不可控、又来自于自己的世界。想要挣脱,这世界却如泥潭拉扯着,愈挣扎陷得愈深。
“出口”一直在,不是不能走出去,在于想或不想。
是哦,出口在哪里呢?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出口,感到整个世界开始崩塌,真的像在无底洞里一直下坠。好像碎碎念的都是鸡毛蒜皮,可是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哪有那么多惊天动地?也许活着是一个梦,也许世界是一个梦,不管怎样,我们都困在其中,梦里很美,却找不到出口,这大概是人类的通病。👍
哈哈哈莫名觉得有趣
开头这种诡异的唠叨感一下子就把我视线捉住了,从琐碎的生活杂谈聊着聊着,银河系就毫无违和地进到话题中了,梦与现实看上去是那么理所当然地混为一谈,主角谈得不深,感觉是这银河也没什么一样,他习惯性地进去了,在两个世界来回跳跃,最诡异的是当银河开始变异,从漂亮的星辰变成冰冷的背景、还有不合常理的文字,开始吊着我们,而后也被他一起带进去了。
他意识到自己不是做梦的人,而是被创造在梦里的人,或者说是系统,他永远得留在那里,等着被改编或是删除,一旦我们离开了,他会在反复循环里做出什么呢,我们也不知道的。
互动感很黏人的,一个被梦困住,又想用梦自救的人,它的美丽银河是星辰也是牢笼,究竟他的出口应该在哪呢,我们是要跳出还是继续,这就是属于阅读者选择的权利了。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走不出去这个空间,每往前走一步它就会向远处延伸,直到闹钟的声音将我吵醒,我这才从这一场噩梦中醒来。 又睡到了十点钟!真的是,我本来昨天晚上不断提醒自...
第二人称叙事确实很少见,像是在用冰与火之歌的写法来讲一个类似未闻花名的故事。只是谁都没法一直活在回忆里,生者如是,逝者亦如是。
这篇文一开始是看不出主题走向的,只能看出有个魔术师失踪了,留下一个再没人能解释的魔术,到了中段才慢慢清晰起来,它说的是一场青春聚会怎么被时间冲淡的,又如何在一个怪诞的夜晚被重新召唤回来。
表面上是少年们的恶作剧,但魔术逐渐变成了一种记忆,他把所有魔法留在这群人的青春里,自己却被关进了挤都挤不出来的时间缝隙,大伙都知道他在,只是不知道在哪里。
他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怀念,拍照、唱歌、流星和雪,他很神秘,可其实他也没那么神秘,只是一个他们每次说圣诞快乐时会想起的人名。
小说保留了先前《梵星之夜》的意象元素,同样的一群人,都以七年前的某场事故为分界点,作者重新为他们设计了更加丰富立体的版本,相对成熟,视角也更集中,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聚在一起了,不是因为谁会死而谁已经走了,而是他们都知道,这样的夜晚以后不会再有了。
战争阴影,飞机失事,圣诞夜,魔术表演,消失7年的魔术师——捕捉到一些碎片,我想聚会没有那么简单。魔术师失去魔法随后消失变成普通人,7年后再聚,应该是最后一次,也许这样的聚会再也不会有。或者,每个人舍不得的只是友谊。看不太懂,学习了,飘过。👍👍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 他再也见不到那个孩子了,他就这么倒在了沙发上,诺亚·凯勒伯亲眼看着他的脸开始变回以前那肮脏不堪的模样,心中一股说不出来的感觉,那个孩子曾一直流浪在...
推荐新人作品。
一个充满哀伤的故事,开篇对文森特的身体状况与孤独感首先埋下伏笔,紧接着与琳达·绒芙伊的重逢开始将他的回忆拉近,在拜访老友伽拉索之后,文森特决定将生命的最后一站,放在伽拉索想见而见不得的冰岛。
文森特在旅程中的病况加剧,从冰岛的风光、昏迷的梦中,还有与黑沙滩认识的摄影师墨影轩交流时,他的过去都像跑马灯一样串场播映,原本可能是逃避现实的旅程,却得开始接受这些已经失去的回忆。
当文森特与琳达这份本来带着遗憾的感情彻底破碎后,配合依然过分美丽的冰岛美景,文章彻底诠释了过去虽然是痛苦的,但现在依然值得珍惜的珍贵主题。
遗憾就是一段未写下结局的故事,一旦真相终于水落石出,悬着的牵念似乎也就不重要了,继而我们可以将过去拉下帷幕,自由地专注于眼前,享受它直到生命的终结来临,最后坦然微笑着闭上眼睛。
好多人私下里追求的境界就是“无缝焊接”,上家没结束就先找好下家
我想到了城市化,当资源越来越集中到城市,非城市越来越少,可供剥削的“劳动者”也越来越少。城里的人竞争激烈,想要立足,也得加入这吃人的游戏,他们把城外的人塑造成食人族形象,但实际,那些人被逼无奈就得自相蚕食。位高者,不只是吃人,还要观赏这吃人的游戏。
逃避记忆二十年的韦伯斯特将意识投射在灰湖上,各种画面和黄昏的草原都是既梦幻又熟悉,那是她喜欢的画,那是她拉的琴,那是他们一起躲进的角落,那是她躺在他怀里死去的地方。
一句很抱歉被哽在喉咙二十年,他一直在咳,从轻微的咳到咳出血来,咳的是她的疼,咳的也是他的愧。
后来他也拉着小提琴,一遍遍走回叫灰湖的地方,那里不是地狱而是记忆,我们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在哪里,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身在哪里,只能听到她戴着氧气面罩说的我爱你。
在我看来,这是个关于救赎的故事,不只是救别人,其实也在救自己。其实救赎的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反思,然后才是升华。专题收录!
一场噩梦,一场幻境,一次次的沉沦,都在告诉着她自己,她从来就不愿意醒来,哪怕是忘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