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上海
  • 互联网种族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的基础设施,出现了一种不是基于自然因素,而是更多基于文化因素的心社会现象:新”种族“主义。 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原来因为物理地点无法接触的不同人群得...

  • 孩子怎么办

    孩子不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他只会成为你的样子。很多时候,孩子的成长是从家长的成长开始的。 孩子需要一个或多个对标或模仿的对象,与之最亲近的人大概率上就是家长。 如果家长未曾成...

  • 管用的方法

    第一,对于一定的内容,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记忆曲线”) 第二,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让方法和内容相匹配) 第三,要经常...

  • 生物的交互

    生物制造,是合成生物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之一。 简单说,就是用生物,来制造。没错,他有很强的制造业属性。 说到生物制造,最熟悉的还是蜂蜜。 现在人们通过杂交、编程等方式不断改...

  • 大脑即是心

    心智活动的载体不是心脏,而是大脑。 更具体地说,脑中亿万各神经细胞,以及神经细胞彼此之间的连接,是一切心智活动的载体和容器。 心安何处,原来是脑。 如此看来,王阳明的心学是不...

  • 主角未出现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演员,而真正的主角从来就没有出场。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是自己世界主宰的错觉,而事实上每一个小小的世界,都是组成这个大世界的一个极微局部。 每当我们以为自己是这...

  • 内心的顺风

    “好学生思维”源自家庭教养和学校影响。过度管束、否定独立性、惩罚错误等做法,会在孩子心中种下羞耻感和内疚感。这些负面情绪会伴随众生,让人在人际关系中总处下风。 第一、打造好学...

  • 学习的勉强

    学习这两个字在日语里对应的汉字是“勉强”。“勉”就是尽力而为,无保留,强就是强迫。 学习就是在你很不舒服的状态下,勉强自己完成这件事。 学习是因为需求和兴趣。 当需求变成刚需...

  • 被错误捆缚

    用贿赂和姑息的方法来解决你现在的问题。还是应了爱因斯坦那句话“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一定要切换思维方式。 所有基于错误认知推动的结果,无论是否积极主动...

  • 纠错的迭代

    迭代是快失败、常失败、早失败,是在失败中寻找可能的答案。 原来一直以为迭代就只是不断优化和升级。 现在看起来是对过去的纠错,但并不代表现在做的就是对的,不然也不需要持续迭代。...

  • 攀缘与存亡

    “缘”的解释有很多,比如原因、边界、条件的聚合等等。作为一种若有若无的可能性,加上了“攀”这个动词,就有了强烈的抓取感。 藤蔓不断向外伸展,扩充着自己的生存空间,就是一种直观...

  • 荔枝是甜的……吗?

    贵人:听说岭南的荔枝胜于属地。 圣人:我要把天下最好的都给你。 阉人:什么事儿都要让圣人满意。 奸人:我要找谁来背这个大黑锅? 憨人:我想看看自己能够走多远。 商人:为啥我不...

  • 为生存学习

    影响学习动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社交圈。 人到中年很难有动力主动去学什么新东西,但只要你有个丰富多彩的社交圈,跟各个年龄段的人打交道,你潜移默化就能跟上社会进步的节奏。 年龄...

  • 可测的边界

    火是气体,而且是温度很高的气体。 当火变成气体之后,就有了可测量的可能性。 有了可测量的可能性,就有了认识中的确定性。 有了认识中的确定性,生存环境似乎就有了可控性和可预测性...

  • 相信不重要

    世界上有两种相信的方式,一种是“看见了相信”,一种是“相信了看见”。 大多数人是“看见了相信”,因为相信自己什么都指导知道。 极少数人是“相信了看见”,因为不相信自己,觉得自...

  • 去向无意识

    表面上两个有相同出发点和初衷的人,最后的选择如此不一样,是因为他们各自的驱动力是不一样的,尽管他们没有意识。 在初心使命都不一样的情况下,总会有人走向不一样的方向。 而且,大...

  • 量变中的人

    热恋夸人,过日子得夸事儿。 热恋中的人们,眼里只有对象,尤其是对象的好,特别是对象对自己的好。 那时我是我,ta是ta,是紧密联系的两个个体。不夸怎么更紧密?那是一种量的积累...

  • 负重的宿命

    人的在世像一只蜗牛,胆敢赤身裸体地奋斗,是因为正将家园背在身上。 在奋斗中的人们,大多没有华丽的背景,为了实现阶级的跃迁,疯狂地吸收与积累,期待自己的生活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 新知可纳变

    只有终结一种认知,植入一种新的认知,自己所在的世界才能立即发生变化。 很多人想要改变,却一直在用旧的模式去应对新的事和物,而且始终无法达到自身的预期,这是一种必然。 认知上无...

  • “小我”的局限

    《道德经》提出“无身”的机制设想,将自身等同于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唯有如此,才是“不争”的至高境界。 “无身”与“不争”都是方式方法,同时也是对“小我”局限的突破之道。 若无...

个人介绍
静心思学,尽力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