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广东
  • 5岁孩子怕打针、胆小-佳佳老师

    一、 妈妈告诉孩子有点疼,是对的️✅那有点疼之后说的话是不是讲道理呢,孩子从道理当中感受到的什么呢?理解、支持,还是否定、不被理解、不应该害怕疼? 单纯的看打针...

  •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人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是心理统筹能力的基础。 能力感(胜任需求):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儿。是一种主观感受,并不是有能力就一定有能力感。 能力感缺失:不自信...

  • 首先拥抱家长的脆弱和焦虑

    在所有的咨询中,一定要首先拥抱家长的脆弱和焦虑,而不是基于批判和改造,把每个家长当孩子一样去疼爱,才能把他们像孩子一样教育好——这是需要时时提醒我们自己的。

  • 好父母必备的14项能力

    管情绪=觉察情绪*识别情绪*接纳情绪*分析情绪*管理情绪 同理心=看见孩子*正向视角*边界感练习 会沟通=积极倾听*如实表达*构建共识 积极心态=自我关爱*优势发现*积极归因

  • 2025年夜饭

    番鸭汤 大头鱼炖豆腐 捞汁小海鲜 蒜苔炒腊肉 小白菜 芝士焗榴莲

  • “九岁之壁”的概念-三年级现象。

    孩子在三年级的时候,大脑发育由原来单一性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有逻辑性、结构性的复杂思维,从简单记忆来到复杂运算阶段。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很可能在这个阶段比别的孩子发育缓...

  • 接纳3句话

    1.你是对的!(接纳感受) 2.你是怎么想的?(分析感受背后的原因) 3.哦,原来是这样!(被理解)

  • 分别心

    尹老师微博里说过:真正能让我们减少内耗的,是一颗无差别对待的心。成功和失败是一样的,长得好看和不好看是一样的,幸福和不幸福是一样的,有钱和没钱是一样的,别人对我好和对我不好是...

  • 育儿问题解决之道-张总

    你真正需要学习的是: ①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投射,从而 ②可以对孩子“眼中的事实”深深的看见,进而 ③具备足够的认知对“真问题”做出科学归因和应对,最后 ④用具体的...

  • 无为之为

    无为之为是一种深奥的哲学思想,它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被结果所束缚,不强求,不执着。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当下,更加投入于我们正在...

  • 无念之愿

    无念之愿,是一种不带过多预设条件和执着的纯粹愿望。它不是没有想法,而是不被想法所束缚,不被外在条件所限制,只是单纯地追随内心的召唤,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 厌蠢的底层动机

    厌蠢的底层动力,是自恋幻想可以拯救蠢人,而蠢人坚定不移的蠢,会伤害这份自恋,所以必须马上拉黑,眼不见心不烦。 我一直都知道这个动力,但剧情幻想之深,觉察数年依然不松动。 但出...

  • 爱己爱人

    匮乏的人给出的爱是牺牲, 丰盛的人给出的爱是滋养, 虚弱的人给出的爱是期待, 强大的人给出的爱是允许, 恐惧的人给出的爱是控制, 勇敢的人给出的爱是放手, 自卑的人给出的爱是...

  • 太阳下山还有月亮-记录翔翔11岁生日 想哭又想笑

    也许你身处黑暗之中快记不清当初的梦低下头两手空空怅然若失般心痛 世上每个人花期不同你也会和美好相逢张开双臂迎向风那时你一定更好更勇更从容 不要迷茫 不要慌张太阳下山 还有月光...

  • 空性位置、量子态、智者

    “孩子在学校无辜被老师批评了冤枉了,有的育儿课程教的回应给人感觉很温暖,而边界课却讲要闭嘴,看上去比较冷漠。李雪你为什么要求父母此时闭嘴呢?” 举例,孩子回家气嘟嘟地说:同桌...

  • 行为约定

    1、上课请安静,双手放桌面、眼睛看老师。 2、上课遇到问题请举手或者下课再问。 3、东西不见了,先找一找、再问一问,不哭不闹是进步。 5、上课坐姿端正,彭老师提醒2次、超过2...

  • 痛苦中受益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不能剥夺另一个人从痛苦中受益的权利。”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势必会从受挫中成长。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他的个...

  • ✓共情的重要性

    我总是强调不管做什么,都要让孩子感觉愉快。这其实是涉及到智力启蒙非常重要、又常常被人忽略的一个方面:情绪。心理学研究已证实,长期不快乐和压抑,会导致一些原本天赋很好的孩子越来...

  • 在学校如何引导孩子社交:

    1、进学校门口打招呼(例如:早上好) 2、去班级路上打招呼和分享早上(碰到其它班级同学或老师) 3、进到班级打招呼和分享早餐 4、课间社交:喝水上厕所,观看同学玩游戏 5、上...

  • 孩子为什么会“打打打”?

    小龄段的孩子出现打打打,一方面语言表达能力不足,遇到冲突、手比嘴快;另一方面,孩子在感知力量并无恶意。 家庭生活中,家长给予尊重和理解,多倾听孩子情绪、以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