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和同事一起读《中庸》,读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事讲了很多,凡是提前准备的人在工作中都取得了好的成果,内心早已放弃之人是抓不住机会的。即使平时兢兢业业,也要为自己的...

今日和同事一起读《中庸》,读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事讲了很多,凡是提前准备的人在工作中都取得了好的成果,内心早已放弃之人是抓不住机会的。即使平时兢兢业业,也要为自己的...
我们经常陷入知行分离的困境——明知学习比玩手机重要,却控制不住刷屏的冲动;明知健康饮食有益,却抵挡不住垃圾食品的诱惑。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这种矛盾源于私欲杂念的干扰:"不是不爱...
《与马子莘》原文 连得所寄书,诚慰倾渴!缔观来书,其字画文彩皆有加于畴昔。根本盛而枝叶茂,理固宜然,然草木之花,千叶者无实,其花繁者,其实鲜矣。迩来子莘之志,得无微有所溺乎?...
《答魏师说书》 师伊至,备闻日新之功,兼得来书,志意恳切,喜慰无尽! 所云“任情任意,认作良知,及作意为之,不依本来良知,而自谓良知”者,既已察识其病矣。 “意”与“良知”当...
"格物是致知功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王阳明将朱熹强调的外向性"格物穷理"转化为内向性的"致良知",完成了一次哲学革命。这种思想转变对现代人的启示在于:改变世界应从认识...
《与马子莘》原文 连得所寄书,诚慰倾渴!缔观来书,其字画文彩皆有加于畴昔。根本盛而枝叶茂,理固宜然,然草木之花,千叶者无实,其花繁者,其实鲜矣。迩来子莘之志,得无微有所溺乎?...
《答魏师说书》原文 师伊至,备闻日新之功,兼得来书,志意恳切,喜慰无尽! 所云“任情任意,认作良知,及作意为之,不依本来良知,而自谓良知”者,既已察识其病矣。 “意”与“良知...
今天学到一个词“课题分离”,特别适合最近我的领悟。我老公工作狂,从来不会享受生活,而我渴望生活多姿多彩一些。假期经常想着一家人能够一起出去逛逛,放松心情,调节工作压力,也带孩...
今天犯了懒惰的毛病,导致工作中出了错误。愧疚不安。回想起来,惰心真是我的人生路上的很大的障碍。以后一定时时提醒自己,不可再犯。
在商业社会中,各种"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的现象屡见不鲜,如阳明所批评的"假公益"行为——"有许多商家平台打着公益的旗号,沽名钓誉,自我标榜,大肆宣扬不求名,...
“智”的第一层意思是“知识”,这正好解释了“好学近乎知”这句话的含义,学到的知识多了人就会变聪明。而为什么在“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智”在“仁”和“勇”的...
原文 夏间远劳迂途枉顾,问证惓惓,此情何可当也!已期二三同志,更处静地,扳留旬日,少效其鄙见,以求切劘之益,而公期俗绊,势有不能,别去极怏怏,如有所失。忽承笺惠,反复千余言,...
“随事体认天理,即戒慎恐惧功夫,以为尚隔一尘,为世之所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而求之于外者言之耳。若致良知之功明,则此语亦自无害,不然即犹未免于毫厘千里也。来喻以为恐主于事者,盖已...
《寄邹谦之书》 张、陈二生来,适归余姚祭扫,遂不及相见,殊负深情也。 随事体认天理,即戒慎恐惧功夫,以为尚隔一尘,为世之所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而求之于外者言之耳。若致良知之功明...
《寄邹谦之书(丙戌)》 张、陈二生来,适归余姚祭扫,遂不及相见,殊负深情也。 随事体认天理,即戒慎恐惧功夫,以为尚隔一尘,为世之所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而求之于外者言之耳。若致良...
今日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新的感悟。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是自己来定义的,而是由遇到事情以后做出反应的那个自己来定义。不是以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
凡事向内求,但也要考虑客观情况,多多学习然后才能知道根源道理。内省而不内耗。
今天学到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很多道理,有多少是真正学会并且践行的呢?能真正知道自己是否做到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王阳明在信中谈到的"心即理"命题,打破了程朱理学"性即理"的框架:"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这一观点解构了外在权威对真理的垄断,赋予个体精神以崇高地位。在当...
阳明先生认为学问的本质在于“致良知”,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外在的知识和功名。他强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句话让我明白,学问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积累多少知识,而在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