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此章注疏甚众,但至今未定于一尊。疏家们围绕着“性”与“习”进行阐述,将两者作为论述的对象,但在表达上却又做不到扣合经文的句意与结构。 钱穆的译...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此章注疏甚众,但至今未定于一尊。疏家们围绕着“性”与“习”进行阐述,将两者作为论述的对象,但在表达上却又做不到扣合经文的句意与结构。 钱穆的译...
阳货要求孔子来拜访自己,孔子不来。他便送给孔子一头烹熟的乳猪,目的在于迫使孔子来见自己。孔子打听到他不在家,才前往他那里表示谢意,却在途中碰到了阳货。阳货对孔子说:“来!我同...
季氏篇第十六 16.1季氏将伐颛臾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②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③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④,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民无德而称焉”一句,训“德”通“得”,译为“民众没有办法称颂他”在学界被普遍认可...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古注将“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困而不学”释为资质不同的四种人,“上”释...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文中的天命、圣人皆易理解,唯有“大人”一词,有待厘清。 《说文解字》曰:“大,...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乐趣有三种,有害的乐趣有三种。对“三益”的理解比较一致,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王力主编的《古...
卫灵公篇第十五 15.1卫灵公问陈①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②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①陈:今写作“阵”,军队作战时的队列。②俎(zǔ)豆:古代盛...
子曰:“有教无类。” 字少事大,用在此章,实不为过。 “教”,《说文》解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这表明它由“施”与“效”构成。所施为下所效(化民成俗),即称“教”,这就是“教...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贞而不谅”,主流的翻译是:“君子固守正道大义而不拘泥于守护小信”。其最早的注解出自何晏引孔安国注:“贞,正。谅,信也。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于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为:“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用直白的话来说就是:“承担仁德时主动去做,就...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通行的解释是:人们需要仁德,更甚于需要水火。前人注解几乎都采用此说,独《十...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受,今写作“授”,“大受”意即委以重任,这是较有共识的释解,但于“小知”见解则就各异了。 疏家多训“知”为知道、了...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在今天是人们的一句口头语,并一致理解为“不容忍小事的冲击,就不能完成大事业”。 将“小不忍,则乱大谋”理解成“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群而不党”相对好理解,“群”是动词“处众”,“党”是结党营私,所以,“群而不党”意思就是凝聚众人但不结党营私。相比之下,“矜而不争”的理...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如果“求”释为要求,那么,表述为“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就没有了意义,所以,常见的表述是“严格要求自己”、“严苛要求别人”。但同一个“求...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疾,常用作名词,指疾病、毛病,作动词时,指生病,若带有宾语,意思是憎恨、厌恶。如: 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翚帅师”,疾之...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释解本章,需要首先明确两个概念:第一个,“能”,能力。《论语》面向读书的士人或孔门弟子,讲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是修身...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远虑、近忧,通常被认为指长远的打算与眼前的困难,这二者间的关系如何认定,决定着对本章的整体理解。 疏家们将此句多理解为因果关系,杨伯峻译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