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内容是针对君主个人而言要求。君主做到形成合一去制反于安持守楼清静无为的。如果能够遵守以上原则就是具有选择的圣王。 载营魄抱一人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

本章主要内容是针对君主个人而言要求。君主做到形成合一去制反于安持守楼清静无为的。如果能够遵守以上原则就是具有选择的圣王。 载营魄抱一人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
资治通鉴第十七册,页码P11338页至11931页,对应卷 266至 279,涵盖公元907年至935年的历史故事,对应五代十国初期,核心是后梁(907-923)与后唐(92...
本章主要内容是针对君主个人而言,要求君主做到形神合一,去治,反于安持守柔,清静无为等如果能够遵守以上原则,就是具有玄德的圣王 在银豹一能无离乎?砖砌自由人,因而乎涤除玄剑人无...
本章主要有三个内容第一,再次声明办事不要追求隐满。第二,指出金玉满堂,墨汁能手这一常见社会现象。第三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功成身退这一原则可以说后面两个内容是建立在第一条原则之上的...
本章上善若水是一则非常著名的命题水具有处下不争施恩而不求回报等特性因此应该成为人们效法的对象在此基础上,老子还提出上帝善渊的命题本章再次印证了老子法之兰的思维模式 上善若水,...
本章用吴有露无间这一自然现象再次强调无的重要性以此来印证自己所倡导的不言之教,无为等原则的正确性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义,天下...
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第十六册,页码P10634页至11335页,对应卷 250 至 265,涵盖公元860年至906年的历史故事,通过对晚唐历史的细致梳理,揭示了一个帝国如...
本章依然是在强调无空间的作用。老子之所以反复强调无的作用,目的是为了其政治主张服务,只有有了无空间才会有有物质,只有有了无为才会有无不为。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
本章主张圣王应该效仿不能的天地对百姓也要做到不能。圣人不能以百姓为刍狗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异常深刻的命题。同时老子还提出了手中的原则,提醒人们在发展生产时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不发展...
本章主要包含三个内容,第一是要求人们办事不要求已满,要留一定的余地因为日积则月满则亏。第二是要求人们做到和光同城,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山是把道摆在上帝之前,这就极大的降低了...
本章主要提出了三项治国措施,不上弦,虚心实腹无知无欲这些措施有的具有极大的紧致作用和启发意义,有的也稍显偏颇或不合时宜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畏难得之祸,使民不为道不限可遇使民心...
本章主要对第1章中的辩证思想作进一步阐述,并初步把这一辩证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去。本章的前半部分着重阐明了普遍存在于社会自然中的辩证关系如有美则有,丑有善则有,恶有高则有。下的,...
本章为道德经主旨所在,憨山德清老子道德经解认为老师之学尽在于此,其5000余言所敷衍者为言此一章而已,本章提出了哲学的三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第一是本体论,本章开门见山摆出自己思...
本章首先指出信言不美善言不变,知者不博等问题接着要求人们效仿利而不害的天道,提出圣人既以为人即育有的双赢原则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变变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机既以...
本章描述老子理想社会的情况,对后世影响极大在理想社会里,国家小,人口少,人们居住安定不用迁徙社会和谐,没有战争,生活简朴富足没有各种技巧,邻国相望但无交往一切都是那样祥和美满...
本章首先提醒人们不要与人结怨接着用形象的比喻说明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是从不结怨于人,最后指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毫无偏爱,永远赐福好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之左...
本章首先用水的强大力量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接着指出,只有那些能够为国家忍受屈辱,承担灾难的君主才能够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 天下柔弱莫若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之,弱...
本章以万物万物出身时柔弱,死后僵硬。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等自然现象为依据,再次强调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人之生也柔弱,其实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翠其实也枯槁。故坚强者使之徒...
本章仅成上章解释民不畏死的原因。老子首先指出暴君是制造灾难,引起社会动荡的罪魁祸首。接着从辩证的角度指出不太重视个人生命的君主胜过那些过分重视个人生命的君主。 明之基以上10...
本章主要阐述反对行杀的主张。老子首先指出民不畏死这一事实,因此依靠杀人是治理不好国家的。接着提醒玩火者必自焚,嗜好杀人者最终势必会伤害自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巨资。若是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