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
【三二二】知觉处便是心
「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译文】
“心并不是只指哪一块血肉,凡是有知觉的地方便是心之所在。比如耳目知道听与看,手脚知道痛与痒,这些知觉都是心。”
释疑:
“心即理”,心、性、天理都是同一的,只是在不同情境下称谓不同。心学中“心”已不再是物质的存在,而是人的主体精神,作为主体的“我”是以灵明知觉来认识事事物物,通过有意识的活动来表达存在,来体现“我”之为“我”而不是“他”的特征,“知觉”就是心的作用。
人身小宇宙,宇宙大腔子。凡知觉处便是心!良知宇宙中,挺立的是大写的人。
先生唤醒了我们沉睡的主体精神,敦促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时天君泰然,处处百体从令。如此,家中红旗不倒(良知主宰),外面彩旗飘飘(物来顺应),人生何其从容自在,稳当快乐!
杨慈湖《绝四记》说:“意生故我立,意不生,我亦不立”,“方意念未作时,洞焉寂焉,无尚不立,何者为我。”,因此,心就是“我”,有“心”“我”就在,无“心”即死。
杨慈湖大意是说,“我”是意动(分别)才有的,这个意不动时,就洞彻寂寥一体。这个洞彻一体的(心或者说良知)连叫他是“无”都不可以,哪有什么是我呢?(大概意思是无我)。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阳明子:我知故我在。
心灵明觉,知是知非,心灵灵通,无处不通,心灵灵明,天根本具,先生说“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人孰无根?”心即良知即“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心动而生,心力所“注”,意气盎然,心力所及,无所不及,无“所”则不及不“注”,心性所知,无所不知,无“所”则不立知,“在在处处”心灵觉知,有“所”心起意,意识“在”有所,“在在”非“在”在,无“所”亦无心。
心学之心即真心,所谓心之本体,或曰良知,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虚灵明觉者也。
或问:“心在何处?”
答曰:“便在不在处。”
吾曾有诗云:“处处无心处处心,自然自在妙中寻。”
是谓:真心即真空,真空真不空;真空生妙有,妙有亦非有。
精讲摘要:
凡是有觉知处就是心,是说心就是那个觉知力。觉知性是不虑而知的直觉、眼能看耳能听,手足能知痛痒,都证明觉知就是心。这个直觉是觉悟之源、是精察内心和万物的根,是人之为人的基元、比如醒来、开悟、这些靠的都是知觉、觉知、直觉、良知。阳明先生觉得很家常,也很根本。
批注:
①痛痒。感觉之意。
②参见朱得之《语录》一条:“所谓心者,非今一团血肉之具也,乃指其至灵至明,能作能知,此所谓良知也。”(《明儒学案》卷二十三)
净心斋笔录
2023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