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今天是腊月二十八,我还在单位上班,纵使手上也有一些工作,也想放一放等到年后再做,寻出这一片时间,回忆一下曾经反复追寻的年味。
鞭炮噼里啪啦里的穿新衣期盼压岁钱的童年里仿佛年味是最浓的,但是每一年的春日里又总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在这近几年里这里的“有人”变成了我自己。这也许是我对自己过年有自己一套仪式感的,在除夕夜那天的早上我都会早早起床,然后去乡间的小路上跑跑步,跑累的时候就走回家,冬末春初的时候,青绿色的麦田里会浮起淡淡的白雾,田里也散落着坟头,偶尔会有三三两两赶集的人走过,在小路上走着,仿佛一切都很自然、清新,有时看到太阳吹散雾气,猛然间阳光明媚。然后我就回到家了,爸妈这时候已从集上回来,购买好过年的年货,有时候是一些待客的牛肉、牛肚,有时候是调凉菜的藕,有时候是一些鸡和鱼等,匆匆的炒个菜吃个早饭,然后就是为下午包饺子做准备了。这时候属于我的活动就是贴年画,我需要把老年画揭去,擦拭一下门,然后贴上新年画。我家贴好后,我会带着浆糊去贴奶奶家的,待这项事情做好后,会取木棍(长度要比门宽),放在门前(小时候说是防止金钱流出的作用)。有些年我还要去剪头发。做好这些事情一般就快要吃中午饭了,吃过午饭,就是到了上坟环节(去给爷爷烧纸),一年的境况在心里默默倾诉一下,再祈求爷爷保佑。待这项事情结束后然后就怀着一些沉重的心情回家。一起剁肉馅、包饺子。包好饺子后去给长辈送饺子。在这个过程中夹杂着收压岁钱的环节。待时间再晚一点,就要约几个小伙伴去街上逛逛,放鞭炮。时刻保持着一种愉悦的心理状况,凡有不顺心或不开心的事情都要以“大过年的”这种心态来调节,总之就是要开心,要非常的开心。时间再晚一点,我都会去奶奶家坐一会,说会话,然后回家吃饺子。饭后要再晚一点,有时候要到晚上九点多,会去奶奶家放“关门炮”,再回家看看春晚,在一声声祝福声中睡觉期待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的早上一般四点多我就会被鞭炮声吵醒,由于大年初一不能叫人起床,我和弟弟都会用咳一声或者发出一点声响来确认彼此是否都醒了,然后等着爸爸放“开门炮”,再起床。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大年初一这一天早上这顿饭是要爸爸做的,待起床后开始互相的祝福,摆弄鞭炮,待饺子下锅的时候开始放鞭炮。以鞭炮声音响,鞭炮声音长为好。吃饺子一般都会包一个饺子里有钱的饺子,我和弟弟为了吃到有钱的饺子,有时候要吃第二碗。吃过饺子就要去各个长辈家去拜年,一般是去到长辈家说奶奶给你拜年了,奶奶一般说“年跑远了”,然后在欢笑声中夸奖(比如长得高,比如长得俊,比如学习好等事情)。拜好年后,就是自由活动了,有时候会和朋友去火神台庙会,有时候去古城逛一下。由于我在吃的方面有一些洁癖,看到庙会上小摊贩做的吃的感觉不卫生,这就让我变成了看个热闹。小的时候还要买玩具枪,这么一想还真是武德充沛。从大年初二开始就开始了一系列的走亲戚活动,一般是提点牛奶、火腿肠、水果和一种叫“果得”的糕点去走亲戚,在亲戚家吃饭(偶尔喝点酒)后回家。
从家里准备的角度感觉到了腊月就在准备过年了,从心理上学生准备考试放假,家里要看看一年能攒点钱买买衣服什么的,到了腊月二十之后就是赶集买春联、买鞭炮、打扫卫生、买猪肉、买鸡买鱼、打面、蒸馒头、煮肉、炸丸子,洗衣服(以前家里没洗衣机,要手洗衣服,寒冬腊月很冷)等。一般越到过年那几天越忙,比如打扫卫生要一天,蒸馒头要一天,煮肉要一天,炸丸子又要一天,有时候亲戚家来赶集中午要在我家落脚一下(我家在镇上,亲戚们来镇上的集市买东西)。过年就是在这匆匆忙忙的准备中忽然到了大年初一,然后年过去了,开始新一年的劳作,新一年的前进。
在敲击这些文字的时候,记忆的片段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夹杂着出现,过年的仪式也是在辞旧迎新、继往开来中的一个节点。仿佛说过去的时候已是去年,今年已经开始,新的一年好好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过去和未来的节点,那就是除夕夜吧。我们所追寻的年味可能就是追寻过去熟悉的生活模式,熟悉的生活仪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也有很大的改善,我还记得在初二(2004年)社会老师给阐述“小康社会”的时候举的例子就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天天能吃肉,这是我们所不信的,老师又说如果你吃不上你邻居家能吃上你能闻到也算,我想他也不信的。从2004到2024年,20年已过,我也从稚嫩的初中生变成了一个服务于社会的劳动者,也切身的感受到一种时间的力量。前段时间看到一段话很有感触“成长就是这样,你前进一天和荒废一天不影响大局,毕竟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不会因为一天而有本质上的改变。只是如果我们一天天前进和一天天荒废之后,后面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2024-02-07于东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