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目标统合了认知为情感为和技能位,这就决定了它的构成必然是复杂的。素养目标,大概念和三维目标有什么关系?
在以前的课表当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及笄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指向于死素养导向的,也就是说,三维目标和素养目标之间有很强的内在联系,通过大概念加以统合,从而形成了素养目标的完结构。
在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是,三维目标和马扎诺的新分类学构建的目标模型有高度一致性。但是前面说过,不管是几为目标,她都只是一个框架,而马扎诺建立起来的是一个模型。在这里又说有高度一致性,似乎有些前后矛盾。他们依照我的理解是有高度相似性,指的是在对知识的态度上,包括教育目标像是高度一致的,都是指向于素养目标,以让学生具备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唯一的不同是三维目标或者是站在教的立场上,而模型是以学者立场。模型中自我系统放在第一位,首先自己要决定我要不要学几个知识,对这个知识感不感兴趣,然后才要决定自己要投入多大的精力学。照这样的说法就和教学要以兴趣为先是一致的。不按照作者的说法,他是站在模型基础上,对三维目标,大概念,素养做了梳理。从而产生了吉拉尔的模型。
在这个教育目标模型下,大概念为核心,围绕大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素养在理解的基础上,整合出三个维度:情感维,认知维和技能维。这里的理解不仅只理解世界,还只理解他人和理解自我。
不管怎样,以大概念为素养内核,这点倒是没错。不能因为教了说明文,只能在语文课堂上学会了运用,换到其他学科或者换到生活实际就不会用了。更不能了解了某一些知识,掌握的很熟练,能够考到满分,但是到实际生活当中,难以协调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困难。
一方面大概你也可以在真实性问题情境的引导下,使三个维度得以结构化,三个维度被大概念连接,深度融合成素养。另一方面,大概也可以将素养目标与单元教学内容相结合,因此会更加具体。
这段话的描述,前者或许再说备课,以大概念作统领进行整体备课,后者则是站在大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只有将技能应用到内容知识中,深度的理解和在真实世界情景中的应用,才可能发生由此彼此才能够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