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追求大量不现实的社交媒体好友,可能是为了补偿现实中的低自尊感。”
近两天跟随读书会的脚步,进入了“沟通季”。沟通季的根本书籍推荐是《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书中提到了上面那句话。
生活中,太多人沉迷于网络,尤其是无自制力的青少年。成年人沉迷犹可自拔,青少年沉迷便白白蹉跎大好年华。多少曾经“别人家的孩子”因此而成绩一落千丈,交结狐朋狗友,学成诸多不良行为。
他们在现实和虚拟中来回穿梭,迷了路。
“孤独的人更愿意网上交流,更容易导致不健康地使用互联网,进而可能带来更强烈的孤独感。”
那些沉迷网络的孩子的确“孤独”。
孩子的觉察能力特别强,但解释能力极差。
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许觉得把全世界都给了他,一日三餐,春秋冬夏,无微不至。但太多“为你好”都被孩子解读成了“你不懂我”,甚至“你不爱我”。
而孩子的行为,是以自己的错误解释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种种偏差行为。
越孤独越错,越错越孤独,扭头便投向虚拟的网络世界。
网上社交媒体,包容度极高,人人都可以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拿出来放在网络上,虚拟世界没有口臭、难看的疤痕或者各种令自己不自信的痕迹。
虚拟世界的“社区感”是很多人依偎的慰寄所在。无论哪种不被现实世界理解的“缺点”都能找到合群的社区,在和自己高度匹配的社区里,没有讥讽与嘲笑,只有理解和包容。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在父母老师眼中糟糕透顶、一文不值的孩子,在虚拟世界也可以呼风唤雨、拔得头筹。比如,有的孩子因成绩、个性等原因常被父母老师否定,在网上却是位“大咖”,他们在自己打造的社区里一呼百应,在擅长的游戏区如鱼得水。
虚拟世界的成功,提升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只有在网上才是受人尊敬的和重要的,但在线下却被频繁否定。
这无疑会导致他们贪恋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成就感”,更加依赖和沉迷于网络世界。
越沉迷,在现实世界遇到的问题越多。成绩下滑、人际关系退缩、父母老师更加严厉的批评否定,都在加剧他们对网络世界的依赖,如此恶性循环。
现在想想这几年遇到的夜夜抱着手机不撒手、白天浑浑噩噩睡一天的黑白颠倒的孩子,他们好像真的在家庭里找不到太多温情、肯定或鼓励,在学校也没有得到太多关心和支持。
也许读到这里的你会说,那些逆境重生、越挫越勇的孩子就是他们的榜样。但是,追求价值感是绝大多数人的追求,孩子身上的错,大人难辞其咎。
有时候,我们的确需要多看孩子积极的一面。不要总盯着那15%的缺点,而要放大那85%的优点。给予他们鼓励,他们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当现实世界的自我效能感、成就感或是价值感填满内心时,那些迷路的孩子会找到自己的轨道,会折返,会走得远,会飞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