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习和生活主题的案例,我们队员还有进行补充:
潘同学:错误类比在学习中的案例:在学习机械学时,我们听到了这样的类比。他们说学习就像爬山,认为只要努力往上爬就能取得好成绩。然而,这种类比存在错误。爬山主要依靠的是体力和耐力,一步一步往上攀登就能到达山顶;但学习机械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努力就能学好,它还涉及到对各种概念的理解、逻辑思维的运用以及不同方法的掌握。机械学习需要深入思考、灵活运用知识和不断地模仿实践。仅仅像爬山一样一味地使蛮力努力,而不注重方法和思维的培养,可能会导致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成绩却并不理想。
在这个例子中,将学习简单类比成爬山,忽略了它们之间本质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从而得出了不准确的结论,这就是错误类比逻辑谬误。
错误类比在生活中的案例:在从小到大生活中许多场景,我们多次听到“木桶原理”,即“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的,是最短的那块板”,以此来劝告我们要补齐短板,做到样样通。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每一项能力都有各自的权重,应该按照具体的实际情况判断各项事物的权重,从而选择需要使用或学习的能力。“木桶原理”恰恰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所有的权重都在最短的板上,没有普遍意义,是一个错误的类比。
韦同学:非理性的诉求在生活中的案例: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有句名言:“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吗?”这句话犹如一记当头棒喝,让我们开始思考生活中那些看似是常识或共同信念的合理性。一直以来,我们被灌以的教育方法都是多读多背多练,机械地记忆大量知识,并通过考试来评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只是因为“从来都是如此”。是的,相信大多数人对此都深以为然,都觉得就应该如此,并表明此观点的合理性。然而,现代教育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单一的应试教育可能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这也是应试教育在近来遭批判的原因。芬兰的教育成果就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中最具创新型的地方便在于他们的教育系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由此看来,那些大多数人相信的事实并不能成为我们相信它的充足理由,我们应理性看待一切事物。
转移话题在生活中的案例:A提问:“为什么精英和有钱人都跑到国外去,但又很少看到外国人到中国定居呢?如果我们中国在未来有很好的发展和机遇,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精英和有钱人都会往外跑呢?”
很明显,A的问题很明确,第一:为什么中国精英和有钱人往外跑?第二,为什么外国人很少到中国定居?第三,既然中国有这么好的发展机遇,为什么还会选择往外跑?
让我们看看B如何转移话题的:B首先讲了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个电影,名为《Her》就是“她”,这个电影是美国好莱坞拍摄的一个电影,拍摄的时间在2003年。这个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但故事整个电影都是在上海拍的。因为这个电影整个故事是描写futuristic未来主义的爱情故事,所以拍摄的取景场地放在美国洛杉矶不是更显浪漫吗?B表示他曾经问导演:“为什么洛杉矶的故事要放到上海去拍摄”?导演回答:“这个你都不知道吗?上海代表着世界城市的未来”。其实,看过her的人都知道,那是一部科幻爱情片,发生的场景应该是未来的不特定城市,如果用已经老旧美国人都熟悉的洛杉矶城市,自然不能塑造出“未来的场景”。其实,导演穿插了很多不同城市的镜头,而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只是其中之一。而B说了大半天的故事,只为了说上海代表城市的未来!假设那个导演真的说过上海代表城市的未来的话,又和A的问题有何相关?即使未来的中国是天堂,人家问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精英和有钱人往外跑?很显然,这是犯了转移话题的逻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