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弑君成功之后的崔杼、庆封一伙立刻对齐后庄公的近臣圈子进行了大清洗:
……公逾墙……遂弑之。贾举、州绰、邴师、公孙敖、封具、铎父、襄伊、偻堙皆死。祝佗父祭于高唐……死于崔氏。申蒯……谓其宰曰:“尔以帑免,我将死。”……与之皆死。崔氏杀鬷蔑于平阴……卢蒲癸奔晋,王何奔莒……闾丘婴……与申鲜虞乘而出……遂来奔……(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不过这里死难者多为小臣或者州绰这种异邦流亡来齐而获得勇爵者,真正属于齐国主要世家大族者几乎没有。晏婴 “枕尸股而出”,崔杼认为其是 “民之望也” 就没敢追究,只好强迫其参与崔、庆主导的盟誓。可见崔杼弑君事件,本质上还是齐国主要贵族集团为了避免整体利益受损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并非单纯为了个别人的一己之私。
在齐庄公初年,传统意义上齐国六卿的职序大致如下:
此为栾盈被范宣子驱逐当年(前552)的情况,不过庆佐成为大夫后不久即失去了记载,说明其于前552年后不久即死亡。随后进入六卿的者当为更为近支的公族高氏,则崔、庆弑君当年的格局如下:
也即世袭的 “三官” 加上由 “丁族” 崔氏、“桓族” 庆氏和 “惠族” 高氏组成的公族集团出任 “三宰”。不过按照《传》文的说法,齐国六卿应该还存在一个与地位尊卑有关的 “卿序”:
……丁丑,崔杼立(景公)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也即崔杼、庆封实际上成为齐国真正掌权的 “二卿士” ,此与传统意义上 “三官三宰” 的排序又有相当的差异:
尽管大宗伯的情况不明,但是公孙虿(子尾)应该最晚加入六卿,所以此卿序首先保证崔、庆地位最高,其他人大致按照进入卿序的时间先后排序。
崔、庆所拥立的齐景公杵臼,为齐灵公诸公子之中鲁国流亡者叔孙侨如之女所生,这样从血统上较能为晋国为首的诸姬所承认,而在齐、鲁关系立场上也能为齐国上下所接受。也就是说齐景公表面看上去可以和姬姓国家保持好关系,但是又没有真的那么亲鲁,所以这样的安排背后可见包含了很多心思在里面:
齐国内部的利益重新划分完毕之后,齐、晋执政贵族集团间交易的另一块拼图也即将完成:
……夏五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夷仪……(春秋.襄公二十五年)
也即在崔杼弑君事件发生的几乎同时,诸侯第二次在卫、齐交界的夷仪集结,准备完成上一年因为水灾而未完成的事业。当然这次比去年时间上早了两个多月,挑战也小得多了,因为结局早已尽在范宣子掌握之中。大军还没有向齐国都城进发,崔杼就派大行人隰鉏前来报告了 “朝歌之役” 的罪魁祸首齐后庄公及其帮凶已然伏诛的消息并正式向诸侯求和。随即根据晋国事先开出的价码,庆封亲自携带赔偿给晋国的人口、宗器和送给自六卿以下各级官吏数目可观的贿赂前来交割。一切似乎都如同早已事先彩排过一般,波澜不惊地制止了又一场大战的爆发。
随即诸侯于大约两个月后在重丘再次举行会盟,此为针对三年前的 “沙随之会”(前551)的 “寻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 可见诸侯之间年复一年地结盟其实本身对和平是没有实质帮助的,关键在于各自的利益划分能否重新达到一个均衡点。
诸侯第二次伐齐 “夷仪之役”(前548)的结局由于已然事先进行了安排,且鲁国又通过积极的外交活动对此有相当掌握,因而极有可能没有按照过往历次伐齐的惯例动员两军出战。由于上一年(前549)伐齐、救郑已经动员过中、上两军,因而本次伐齐应以下军一军参战,此从晋侯派羊舌肸向诸侯宣布齐国求和的条件时,鲁襄公仅以大夫身份的孟椒(子服惠伯)答对也可看出,由于此次随行卿大夫数量有限,故而没能像襄公十一年(前562)迫降郑国的 “萧鱼之役” 中那样曾经派出大司寇臧孙纥答对叔向的停战通告。
而子服惠伯直到九年后(前539)五月仍只不过作为叔弓会葬滕成公的副手出现:
……五月,叔弓如滕,葬滕成公,子服椒为介……(左传.昭公三年)
可见孟椒到那时候也没能成为卿,因为会葬一个小小的滕国是不可能派出两位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