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晨起5点钟开始讲书的第51天,第7本书,其中3本是心理学领域的。
今天讲的是《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跟前几天讲的《被讨厌的勇气》观点不一致,一个是原因论,一个是目的论,但都可以汲取自己想要的知识。
说是讲书,其实也是倒逼自己坚持每天读书,否则的话,买了一大堆书放在家里,当摆设了,一个月也看不完一本书,很难能静下心来看书。
废话不说,先介绍《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
一、 作者简介: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是一本由(美)罗西•马奇-史密斯著作。
注册心理治疗师,她撰写了大量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并从事了二十多年的私人执业心理医生。
二、 主要内容:
人类的心灵恰如一座冰山,小小的一角显露在外,占1|4,庞大的部分却隐藏在未知的神秘中,占3|4。
呈现出来的痛苦,无论愤怒、委屈、恐惧抑或是悲伤,或许你从来都不曾知道,它们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
人们在外加所表现的,往往只是一个人情感很小的一方面。每个人都内心紧锁,只为特定的人打开。
而那些隐藏在内心的情感在人们长大后被压抑的内心的某一角,一不小的时候就会如洪水般来袭,给了人们来带了生活上困扰。
在成年人的故事背后,一般都潜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
童年时在和父母的关系中体验到的情感受挫和理想破灭,会在负性移情中重建,创伤是留在心底的抛弃或背叛,是曾经被拒绝或压抑的冲动的延伸。
文中有着很多真人情况来举例说明并找到了受到困扰的根源:
当伴侣中的一方千方百计地“求关注”,想与对方沟通时,对方却“看不见”,他的目光直接越过了伴侣,人还在,但思想已经抽离。
这往往会刺激“求关注”的一方情绪更加激昂,甚至歇斯底里,而“看不见”的一方则更加冷酷无情地回避。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一个人从不反省困扰自己的真实冲突,就总是会被无意识的恐惧、伤害、失望击中。
拥抱你内心那个脆弱受伤的小孩,聆听他,安抚他,对自己的每一部分给予温柔的关心…
三、 学习感悟:
这本《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讲解如何治愈安抚内在脆弱情感的书籍。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的理论把人分成三部分,超我、本我、自我。
超我属于未来,本我代表过去,自我就是夹在中间的那个现在。
超我是你内在的父母,本我是你内在的小孩,你呢,就是那个不知道该做父母还是该做小孩的自我。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
内在小孩是感性的,生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潜意识就是超出我们控制能力的地方,偏偏我们的内在小孩就躲在了里面,让你说不得碰不得。
人的心理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出在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的矛盾上,两个人在你心里打架,你还拉不开,第三者出面都不好使,只能去找个陌生的第四者,于是去找心理咨询师,给你来场精神分析,联想疗法,解梦,催眠,家庭治疗,这些统统都是让你放松。
然后,麻醉你的超我,释放出你的本我,引诱你的内在小孩跳出来,让他倾述,看看他到底想要干什么,这一倾述就倾述到了童年,当年被内在父母压抑的,制止的,妨碍的,就都回忆起来。
倾述以后也不需要报复,知道了就好了,这样内在小孩就不会转弯抹角的把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小破事,想办法换个方式拿出来去折磨你。
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通过沟通和交流开展了和平友好的双边会谈,最后达成了有效的谅解,双方取得圆满成功。
内在小孩就是孩子般的敏感、直觉力、好奇心、想象力、天赋智慧和感受感觉的能力,并没有随岁月的流逝和成长而改变或衰退。
孩子是没有勇气和智慧来面对他所遭受的伤害的,但是身为成年人,我们有足够的成熟度,就像安抚、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疗愈我们的内在小孩。
一旦我们的内在小孩得到了疗愈,他的喜悦、创造力、生命力、信任等特质就能毫无阻拦地表达出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