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自然成长
——读《论人的成长》
周二下午,一至四年级考试结束,成绩很快就出了。下午放学之前许多孩子就领到了成绩和奖状。一学校门口有位家长突然开始大好大闹起来。她双手举起孩子的奖状,边哭边喊边骂:这是什么垃圾学校,垃圾老师,给我的孩子发的这样的“奖状”------仔细一瞧原来奖状上这样写道:xxx同学,被评为:最调皮小朋友。(绝对真实,但是不能说到是哪个单位)难怪家长这么激动,这简直是侮辱,对孩子和家长赤裸裸的侮辱,更是对教育者和学校的讽刺,不知道这位老师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思维,简直是莫名其妙。我不知道这样认为是不是有失偏颇,但是确实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一月末的这几天是义务教育阶段成果展示的日子,各大小圈子、小媒体活跃异常,无数的家长忙于晒自家孩子的年底成果,有哭有笑好不热闹。“教育”这两个字在学生放假之前的这段日子社会关注度极高。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能考个好成绩,临时抱佛脚,突然关注孩子。目的不单纯为了教育孩子,不少父母则是为了自己的脸面。自己的孩子也是这万千大军中的一员,我也是这许多家长中的一位。恰巧组织最近安排的读书任务是卡尔罗杰斯的《论人的成长》,结合上面的教育事件引发的一些教育思考,与大家交流一下。
作为一线教育者更应该关注关心学生的哪些方面,只有成绩么?
《论人的成长》是卡尔罗杰斯关于个人中心取向理论的一部成长类书籍。其中介绍了个人中心取向理论、原则的精华部分和作者本人的生活工作成长经历,并通过这些经历向我们阐释了个人良性发展过程。大凡心理学相关书籍,都离不开教育话题,而恰恰罗杰斯早期的工作就是教育者,且一生都没真正离开过教育,心理学家的后面一直有一个教育家的影子。一个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所以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有知识认知,知识传达。既然教师担当了咨询师的角色,就不应该仅仅满足一些落伍的、意义不大的甚至是摧残式的教育方式。
师者关注学生这个整体的“人”,学校应该创设一个“接受”、“真诚”与“共情”的环境。教育者与管理者应该参与设计一种新的教育系统,从而解放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兴趣,激发而不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付出努力建造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学生与生俱来的求知欲。个人觉得教育系统的领导们和校长们更应该好好看看。对于被评为“最调皮的小朋友”,天天面对如此“奖状”,天天的“引导”着做个最调皮的小朋友,什么是尊重、接受、共情?反思吧!
作为父母家长该如何指导孩子的成长,只关注成绩么?
我对与孩子的日常也陷入了一种从众的圈子。一直以来我也是总关注孩子的成绩,关注分数,关注在年级的名次甚至想各种办法查考试名次,而且孩子每次考试,我比她还要紧张。平时也没有让孩子松懈,我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99分和100分的区别,99分是一个上限,而100分的成绩,你不知道他的上限在哪里!看似十分有道理的话,还是一种类似的鸡汤文吧。当然适当的激发,孩子的学习是没问题的,这里我想说的是我没有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更多的是她得听我的。
所以要与孩子沟通,知道她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孩子的眼里应该是五彩斑斓的,但是很多学生的世界是死灰一片。如何与孩子沟通,倾听是基础。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中明确了方法。倾听是共情的基础。孩子们也有自己的诉求,也有自己的人际圈子,更有心情不畅的时候,当她们有被倾听需求时候,父母做了什么?我又怎么做的呢?学会倾听别人吧,包括自己孩子,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被倾听。诉说的人会敏感的在你的反应中捕捉他想得到的虽然微弱但是积极地信号,以达到来释放自己情绪的目的。同时父母也会发现和理解孩子们的诉求,从而使亲子关系融洽,家庭氛围和谐。
学生也好小孩子也好无论多小都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人,不会完全按照老师或者父母的意思行事。我们不应该教育他们成为我们希望成为的样子,应该引导他们成为他们最好的自己。
一个实验可以看到我们自己是爱还是控制。我们都喜欢在天气比较好的时候看落日,
我们会不会说:“我是不是看得迟了些,落日有点暗淡了,太阳的靠近地面的一侧应该更暗一些,上面的半边应该更红一些才对。整体的光感应该再柔和一些会更好!旁边的云彩不是应该有点粉色的感觉么?离太阳太远了,云带应该有一丝穿过太阳会更好看------”你爱落日么?一点都不好看。当你只想着控制别人的时候得到的应该是一种被讨厌的景色!
不用盲目的吹捧西方的教育学心理学,就连卡尔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里面都运用了中国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治”,“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这是老子告诉世人求道的方法,何为道,道是客观世界运行规律,是自然的(自然:自己本身就这样)的内在趋动因素。人的发展和和成长也是如此的自然,教育者不突出自己的力量反而会产生出一种更强大的神秘力量。所以那些过分的教育方式或者说更多人喜欢的称谓——某种教育模式,评比“最调皮小朋友”,该是多么得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