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中)
【一八一】治天下的学问——致良知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呜呼,是奚足恤哉!吾方疾痛之切体,而暇计人之非笑乎?人固有见其父子兄弟之坠溺于深渊者,呼号匍匐,裸跣颠顿,扳悬崖壁而下拯之。士之见者,方相与揖让谈笑于其旁,以为是弃其礼貌衣冠而呼号颠顿若此,是病狂丧心者也。故夫揖让谈笑于溺人之傍而不知救,此惟行路之人,无亲戚骨肉之情者能之,然已谓之无恻隐之心非人矣;若夫在父子兄弟之爱者,则固未有不痛心疾首,狂奔尽气,匍匐而拯之,彼将陷溺之祸有不顾,而况于病狂丧心之讥乎?而又况于蕲人之信与不信乎?呜呼!今之人虽谓仆为病狂丧心之人,亦无不可矣。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译文]
真的是托上天洪福,我偶然发现了良知的学说,认为只有通过致良知,天下才能得到治理。因此我每每想到百姓的困苦,便会忧愁心痛,想用致良知来拯救他们.而忽略了自身的才智疏浅,真是自不量力。别人看到我这个样子,就争相嘲弄讥讽我,认为我只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罢了。唉,这又何足挂心呢!我正有着切肤的疼痛,哪有工夫去计较别人的非难嘲讽?人们看见自己的父子兄弟坠落进深渊,固然会匍匐呼叫,全然不顾丢掉鞋子帽子,奋不顾身地下去拯救。那些自认是君子士人的,便只会在旁边打躬作揖、谈笑风生,认为这样不顾衣冠,号啕大哭,失了礼节,是个丧心病狂的人。看到有人落水,依然礼让谈笑,不去救落水之人,这只有没有亲戚骨肉之情的人才做得出来,孟子曾经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矣”。如果是在乎父子兄弟亲情的人,一定不会不痛心疾首,倾尽全力,前去拯救的。他们连溺水的危险都不怕,又怎会顾及到会被讥讽为丧心病狂?又怎么期望别人的信或不信呢?唉!现在的人虽然称我是丧心病狂的人,也没什么不可以。天下人的心,都是我的心。人们当中尚还有丧心病狂的,我怎会不丧心病狂呢?
释疑:
先生指斥当今士人缺少对世人的怜悯之心,就像看见别人奋不顾身去拯救溺水的亲人,自己却在旁边打躬作揖、谈笑风生一样。
在先生看来,不仅仅全天下的人是一体,甚至连一草一木都和我是一个整体,面对世风日下的人心,弘道救世的事业都已经让自己应之不暇,哪里还有功夫理会那些无事生非的诋毁者呢?
先生一生历经“百死千难”,但是并没有像许多饱受忧患的文人那样转入佛老,而是一直坚持儒家的立场。对社会的深切关怀,成为先生致良知的真实原动力,使得先生虽遭“病狂丧心”之嘲笑而不坠其志。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我从良知学获得一个信念: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这句话是这封信的纲领,用良知来治理天下,这是致良知学说最后的陈述和总结发言,前面的良知之学说的都是个人,这是用良知来治天下,拔本塞源论和这个一样,是用来治天下的。
我就不自量力想拯救天下。这是一种救世情怀,救赎意识,这是良知的一个内涵、本质规定。因为有了良知治世的理想,我就不自量力了、我就想拯救那些还在水深火热中的同胞弟兄们。天下之人看见我用良知治世救天下、用良知代替那套行之有效的功利的、阴谋的东西,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谁见谁笑、笑我骂我排斥我,以为我是病狂丧心之人。这个不足以动摇我。原因是我正在疾痛切身的时候,我看见别人难受我比他还难受,持志如心痛,我正在痛苦之中,哪有工夫计较别人的笑话呢?
有人溺水而不知道救,还在揖让谈笑的人,只有麻木不仁、无关痛痒的人才能做到这样,我觉得无恻隐之心的人,他就不是人,所以说仁是疼,孟子就说人是仁,孟子以仁来解释人,“二人为仁”也是这种理路。这就是在用万物一体之仁来说自己的决心和意志。
批注:
①裸。施本、俞本作“踝”。
②号。三轮执斋本作“唬”。
③恻隐。《孟子·公孙丑篇》第二上,第六章云:“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④参见《送黄敬夫先生佥宪广西序》:“古之君子,唯知天下之情,不异于一乡。一乡之情,不异于一家。而家之情,不异于吾之一身。故其视家之尊卑长幼,犹家之视身也。视天下之尊卑长幼,犹乡之视家也。是以安土乐天,而无入不自得。 “(《全书》卷二十九)
⑤参见《书林司训卷》:“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之学,庶几君子闻大道之要,小人蒙至治之泽。而哓哓者皆视以为狂惑丧心,诋笑訾怒,予亦不自知其力之不足,日挤于颠危莫之救以死而不顾也。不亦悲夫!”(《全书》卷八)
净心斋笔录
2023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