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和认识棱镜的教学反思

以“空气占据空间”与“认识棱镜”为例——融合实验优化、环保思政与小组评价的实践探索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两位优秀教师执教的小学科学课,分别围绕“空气占据空间”和“认识棱镜”两个主题展开教学。两位教师不仅在实验设计上别出心裁,更巧妙地融入了环保思政元素,并通过小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展现了科学教育与育人价值的深度融合。以下是我从听课中获得的启发与教学反思。

一、特色亮点分析

1. 实验优化:变废为宝,巧用环保材料

    在“空气占据空间”实验中,教师没有使用传统实验室器材,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废弃塑料瓶、吸管、橡皮泥、一次性杯子等生活常见废弃物进行实验。例如,通过“倒扣杯子入水,观察纸巾不湿”的实验,直观展示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在“认识棱镜”教学中,教师用废旧CD光盘代替专业棱镜,利用其表面的衍射结构展示光的色散现象,既经济又环保。

    亮点:将环保理念融入科学实验,不仅降低了教学成本,更让学生在“变废为宝”的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体现“绿色科学”的教育理念。

2. 思政融合:润物无声,渗透育人价值

    教师在实验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原本会被丢弃,现在却成为科学探索的工具,这说明了什么?”引发学生对资源再利用、减少垃圾产生的思考。

    在实验总结环节,教师适时引入“双碳”目标、垃圾分类等国家政策,将科学知识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实现“课程思政”的自然渗透。

    亮点:科学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环保材料的使用成为连接科学与社会责任的桥梁。

3. 小组评价机制:多元参与,促进合作学习

    -两位教师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并设计了“小组合作评价表”,从“实验操作规范”“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环保意识”等维度进行量化评价。

    每组设有“环保监督员”“实验记录员”“汇报发言人”等角色,确保每位学生参与其中。

    课后进行小组互评与自评,教师给予反馈,形成“过程+结果”双维度评价体系。

    亮点:评价不再只是教师的单向判断,而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责任感。

二、教学反思

1. 实验设计应贴近生活,增强科学亲和力

两位教师的实验设计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科学教育理念。使用环保材料不仅降低了实验门槛,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反思自身教学,我有时过于依赖标准化器材,忽视了生活化资源的开发。今后应更注重挖掘身边的“科学素材”,让科学课更接地气。

2. 思政元素需自然融入,避免生硬说教

本次听课让我深刻体会到,思政教育不是“贴标签”,而是“润物细无声”。两位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发产生环保意识,而非被动接受说教。这提醒我:在科学教学中,育人价值的实现应建立在真实体验与深度思考之上。

3. 小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与激励性

小组评价表的设计科学合理,但实施中需注意避免“形式化”。例如,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评价指导,明确评分标准;同时注重正向激励,多用鼓励性语言,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评价结果应反馈到后续教学中,形成闭环。

4. 关注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在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容易成为“旁观者”。教师应通过角色轮换、个别提问等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深度参与。同时,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支持,体现教育公平。

三、改进方向与实践策略

1. 建立“环保科学材料库”

在班级设立“科学回收角”,鼓励学生收集安全、清洁的废弃材料(如纸盒、瓶罐、旧光盘等),用于后续科学实验,形成长效机制。

2. 开发“环保+科学”主题课程

设计系列课程,如“垃圾的科学旅行”“变废为宝小发明”等,将环保教育系统化、课程化。

3. 优化小组评价工具

引入“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与进步,实现个性化评价。

4. 加强教师自身跨学科素养

主动学习环保知识、思政教育理念,提升融合教学能力,做“有温度、有深度”的科学教师。

四、结语

此次听课让我深刻认识到:一节优秀的科学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塑造。两位教师以环保材料为载体,以小组合作为路径,以思政育人为灵魂,为我们展示了新时代小学科学课的应有样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不断反思、勇于创新,让科学课堂成为学生探索世界、成长成人的美好起点。

日期:2025年10月17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