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一、【教材分析】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第二课,在第一课,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了解到空气的诸多特点,也将在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认识到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本课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出问题“空气能否占据空间吗”,让学生预测将杯子竖直倒扣到水里,粘在杯底的纸团会不会,并说出理由。第二部分是为探索“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问题进行的三个实验活动。第三部分是研讨交流三个探索实验的现象,并进行解释及小结。包括纸团是否打湿及其原因的讨论,水为何会被挤出去的解释等。根据三个实验的交流讨论,最后得到空气可以占据空间的结论。第四部分挑战活动,让学生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空气可以占据空间的特点把瓶中的水挤出来。
二、【学情分析】
空气是否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会存在一些争议。对于物质是否能占据空间,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有所了解,通过实物体验,理解乒乓球、螺母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会占据空间。但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是否也会占据空间,学生在理解上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材料准备:课件,纸巾,透明塑料杯,水槽,水
1.提问:如果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出示纸巾、透明塑料杯),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出示装满水的水槽),水要淹没杯底(同时PPT出示图片),里面的纸团会湿吗?
2.学生预测炳解释预测的理由。(会湿,因为水能进入杯子;不会湿,空气已经占满了杯子,水进不去。)学生预测时,教师引入“占据空间”的概念。
3.揭示课题: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呢?我们怎么来证明?(通过实验)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一)实验设计
a.压杯入水
材料准备:视频,纸巾,塑料杯,水槽,泡沫小球,活动记录单,红色记号笔
1.播放实验操作视频,进行实验步骤的指导。
2.实验注意事项:(1)纸团粘在杯底(2)杯子竖直倒扣,且水槽的水没过杯底(3)观察实验现象,并用红色记号笔画线记录杯中水面位置。(PPT图文出示画线方法)
b.扎孔实验
材料准备:视频,纸巾,塑料杯,水槽、泡沫小球,活动记录单,红色记号笔
1.提问:如果我在杯子底下扎一个小孔,实验现象和压杯入水实验一不一样呢?
2.杯底的小孔已经扎好了,完成第一个实验后,拔掉杯底红色橡胶帽,就可以进行扎孔实验。具体操作见视频。(播放实验操作视频)
3.实验注意事项:(1)先按住小孔,压杯入水进行观察(2)松开手指,观察变化(3)观察实验现象,并用红色记号笔画线记录杯中水面位置。
c.打气观察
材料准备:视频,塑料杯,水槽、泡沫小球,打气筒,活动记录单,红色记号笔
1.提问:如果我再往小孔里打气,又会有怎样的实验现象呢?
2.播放实验操作视频。
3.实验注意事项:(1)先将底部有小孔的杯子竖直倒扣进水中,再进行打气。(2)打气过程中按住杯子(3)观察实验现象,并用红色记号笔画线记录杯中水面位置。
4.(出示打气筒)完成前两个实验后,可以凭前两个实验的记录来找老师换取打气筒。
(二)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讨交流
1.提问思考(投影展示学习单)
(1)在刚才的三次实验中,你们分别看到了哪些现象?(如杯子里的水位变化,纸团打湿情况,有没有其他现象。)
(2)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如水是否进入杯子,为什么?占据杯中空间的物体是谁。)
2.分析特别小组实验失败原因。(预设:杯子压下去倾斜了,空气泄露了,水进到杯子里,纸团就湿了)
3.小结:现在大家能回答一开始的问题“空气能占据空间吗?”(预设:能)划去“吗”字
四)、拓展挑战
1.(出示洗气装置)提问: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水从瓶中挤出来吗?谁来挑战一下?
2.请学生上来挑战。分析怎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利用空气把水从瓶子里挤出来。
五)、生活应用
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原理(PPT出示气球等图片),课后同学们可以去生活中研究一下这些物品。
四、【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直观的实验和有趣的活动,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2. 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准确,分析讨论积极。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不足之处
1. 个别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2. 有些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3. 课堂时间安排稍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