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次探寻真我的精神之旅,一部充满人生智慧的史诗,这既是悉达多的求道之路,亦是千万你我的人生缩影。——封面语
以黑塞的小说《悉达多》封面的话作为标题,源于简单的八个字高度浓缩了作品的思想精髓,也从一个侧面点省读者这部作品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悉达多》是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创作的著名小说。尽管只有八万多字,但是其独特的讲述故事的方式和折射世情与剖析人性的视角,让作品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从叙事风格上看,该作品沿袭黑氏一贯的叙述风格,多以大量的心理独白为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式。尽管是叙事性的文学样式,但是该作品很少像一般小说那样借助娓娓道来的故事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正是这种叙述的独特性,品读作品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就作品的体例而言,它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婆罗门之子、在沙门处、乔达摩、觉醒”四个主题章,第二部分由“迦摩拉、在孩子般的俗人中间、轮回、在河边、儿子、唵、戈文达”七个专题内容组成。从十一个主题章节的名字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带有浓郁的释家劝人警世的意味。婆罗门、沙门、乔达摩、悉达多……这些名字显然来自印度佛教之中。而从作品讲述的故事看,它是以主人公悉达多的人生命途——自我摆渡人生——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从少年到青年、从中年到老年,从俗世到入佛门、由佛门到尘世再入空门的几经辗转,最后完成精神“圆满”。就作品中塑造的几个人的人生轮转看,每个人都用各自的方式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摆渡”:因为尘世生活充满着“瘴气”,所以乔达摩皈依佛门,一心参佛布道;迦摩拉绝迹红尘的灯红酒绿“遁入空门”,一心向佛;戈文达自凡尘进入空门后,一直虔诚地行走在求道的路上;至于老船夫瓦苏德瓦一生守护着渡口,以一艘小船摆渡着数以万计的渡河人……尽管每个人的出生不同、家境不同、人生遭际不同,但是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在自己的人生图谱中勾勒描画着独属于自己的生命画卷。不论是光鲜亮丽,还是阴郁黯淡,他们最终都找到了合适的人生归处。死是共性的,没有本质的区别;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活”的过程的耕耘。
“人生在世,皆在自渡。”简单的八个字透析出人生的本义、生命的真谛。——此语与“我命由我不由天”所表达的思想极度地暗合。作品中的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对这八个字的蕴含的意义做了精辟的诠释。主人公悉达多的经历是奇特的,“绕了那么多奇特的弯路”,最终还是回到了初始:“孩提时代,我只与神灵和祭祀打交道。青年时代,我只与苦行、思考和禅定打交道,一直在寻找梵,一直崇拜阿特曼中的永恒。……再然后,伟大的佛陀的教诲令我豁然开朗,我感到万法归一的知识犹如自身的血液,在我体内循环。可我仍不得不离开佛陀和他伟大的智慧,继续前行。我去向迦摩拉学习爱欲,向迦摩斯瓦米学习贸易,聚敛钱财,挥霍钱财。……我不得不变得如此愚蠢,染上诸多恶习,犯下种种错误,忍受百般厌恶、失望和痛苦,仅仅为了重新成为孩童,为了重新开始。”如果把悉达多视为一个游山玩水的旅者,他的人生经历与他对所游赏的山水看法何其相似。人生的童稚期游览的山水、成年期观赏的山水和暮年期遇到的山水尽管外在的形态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是它们的神韵已经发生质的蜕变。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人生从轮回中完成了涅槃。入空门成沙弥,一心向佛的进阶过程同样是在俗世的大染缸中慢慢挣扎后淬炼出来的。因为感觉神秘成为婆罗门中的一员,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修身修心,参禅悟道。但是,面对凡尘的诱惑,最终回到尘世,变成俗人,过着俗世的生活,金钱、美人、权势,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攫取和积累财富以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是当霓彩和热闹不在,回归到个体生命蜗居的地方,才意识到迎来送往的“今年欢笑复明年”只是一种表象的存在,给生命和灵魂并没有带来真正的价值。
悉达多用等待、思考和禅定三件宝时时拷问着自己:“究竟是谁把沙门悉达多从轮回、罪恶、贪婪、愚蠢中拯救出来?是他父亲的虔诚、老师的训诫,还是他自己的知识和追求拯救了他?有哪位父亲、哪位老师能够庇护他,让他不过自己的生活,不在生活中沾染污秽,不背负自己的罪孽,不痛饮自己的那杯苦酒,不寻自己的道路?……”正是有了这种时时检省自己的意识与勇气,悉达多才能够从一次次的迷失中回到人生的正轨,最终实现了人生的圆满。如果没有对自我灵魂进行拷问的胆识与魄力,并进行及时转身,一味在迦摩拉的温柔乡里沉醉、在迦摩斯瓦米帮助他垒筑的财富城堡里陶醉,就不可能有智者悉达多。正是他的人生之旅时时在自我调适、自我突围,这样才完成了人生的自我摆渡。与悉达多相似,迦摩拉是红极一时的红尘女子,过着“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生活。在她为悉达多生下小悉达多之后,她开始自省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未来的人生。当从悬浮的生活状态回归到大地,感受人间烟火气,她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该走向何处:放下心中的执念,戒除虚荣的心理,加入浩浩荡荡的朝圣的大军。回视迦摩拉的一生,如果她继续沉迷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中,即使年长色衰、人老珠黄,依靠自己年轻时积累的财富,她也可以居住在豪宅之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生命最底层的声音召唤她,遵从本心,回归生命应有的状态,即使无法获得圆满、不能成为圣人,最后的“迷途知返”也是对生命最好的交待。
不可否认,瓦苏德瓦能够做到以小舟为伴,以倾听河流的声音为乐的禅定,不是突然间的顿悟,也是经历了不为人知的人生渡劫之后,才成为智者、圣人。也正是在他的导引和摆渡下,才有了悉达多的自渡、戈文达行走在自渡的路上。其实,当把视角从小说的世界和悉达多的身上移入当下的现世世界,观照普罗大众,每一个人无不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人生坐标中辗转腾挪、描摹勾画。呱呱坠地被赋予人的生命气息,由此拉开与世界相处的序幕。物质的世界是无界的,这自然会催生人的诉求的无界。从牙牙学语到懵懂少年到茁壮青年到成熟中年到耄耋老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物欲追逐,有遂愿,有失落;有高兴,有悲伤。之所以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源于对人世间投注太多的期许和诉求。短短几十年的生命流转,由于始终在追逐的路上奔跑,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焦头烂额。也许拥有了自己的财富帝国,可能成就了一方霸业,殊不知,因为长时间的奔突,已经伤筋动骨,某种程度上已经误了卿卿性命。
对个体生命而言,善待自己是对自己最大的爱。童稚期的单纯得益于没有被太多的欲望加持,孩童期的倒转源于被太多的欲望裹挟。生命的流转轮回能不能回到正道,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智慧。“智慧无法言传。”既然如此,只能靠自己不断地行走、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积累、不断地修复。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人生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