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参加第十届“教育行走”研修有感

1. 谈谈生命的“范本”

所谓生命化教育的“受生命'范本'的教化”,为什么不叫做“榜样”而叫做“范本”,我觉得是有原因的。所有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好人给我们示范好的榜样,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投机取巧、追名逐利的人用自己生命的虚耗为我们示范虚浮的范本,让我们警惕,不要成为这样华而不实的人。

要做大的事业,不能对人有太大的“洁癖”。看到这个人的背面的同时,也要看到他的正面。每个人都是有可取的地方的,哪怕一个错误的行为,它的背后也有正向的动机。给生命以尊重、允许、理解和爱。不过,如果我是他的领导的话,有的事情还是要委婉地提醒他一下,以便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更崇高的人。

2. 谈谈出钱发文章和出书这件事

纸媒确实有危机,很多纸媒没有读者,得靠作者交钱发文章养活这个杂志社。所以我们也要对“发表文章”祛魅。如果发的文章都是花钱买来的,那有什么意思?可能意思就在于花本属于拿去游乐场游玩、旅行的钱为自己找个别样的生命体验,为养活这些纸媒的杂志社做一些贡献。但是,花钱发表的文章,自己总是没有底气展示和传播的。我觉得走这条路适可而止吧,适当发个一两篇,两三篇,把评职称过了就好。然后还是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学习、实践、做学问,写文章。

那么我再问:花4万块出版一本书,印刷几百本,然后自己拿去卖或者送,它的意义和价值又何在呢?写叙事类的专著的价值也许在于彰显我这个人的主体性,留下我作为一个生命存在过的痕迹,成为我教育生命的个人史,也成为新时代群众史中的一个细胞,让我的子孙后代以及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去了解。它就像教育生命中的一张任务卡,没有出过书的校长,大抵都是想要出一本书的。但是 如果是教学、理论类的专著,那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添砖加瓦,把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写出来供人研究、思考、学习、实践、超越。

3.“教育行走”的特质和价值

我觉得“教育行走”不同于其他教师研修班的地方在于每一次参加 它都像老友叙旧,有一种浓浓的人味,有一种明显的情感流动。而且因为它不是官方的,也不是盈利的,所以它可以更大尺度地容纳多元的教育人生,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活泼泼的生命的自然呈现,不刻意、不造作、不表演、不精修,它很松弛,很随性,也很向善、向美。它不给人焦虑,反而给人希望,引人向光、向善。不过就是因为教育行走活动的松弛感的性质,我喜欢听讲座的时候有感而发,抓住当下的灵感和思路,学习、探究、梳理我自己想了解的领域。

不过反过来说,我也参加过很多正式的、官方的、不松弛的活动,比如每人分享15分钟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做法的研讨会,然后叫一两个专家来讲一两个小时的讲座,对课题做评审和点评。在走马观花的听了15分钟的汇报的时候,收获反而没有教育行者给我带来的大,因为它的叙事方式是很刻板的就事论事, 蜻蜓点水,文本中没有生命的温度和深厚的情感。

一开始我觉得我们学校要分享的内容特别重要,超时也特别值得。但是后来听多了以后,就特别理解专家为什么特别卡时间了。因为在他们听来,这些都是习以为常、稀松寻常的东西,不过也许是因为他们不够虚心,不够空杯了,所以听不到细节的亮点了。比如说我们长期提倡的配人——家庭教育指导师,在教育部课程教材所实验项目推进的展示场合,我也提倡过。对张广斌部长我也说过。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做广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的优秀学员分享的场合 我也提倡过,学院的教授说 已经向广东省教育厅提过提案了,而且广州大学的某教授正在培养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本科专业人才。这回江苏某大学的陈延斌教授听了曹准老师的分享很欣喜,觉得第一次听说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个社会角色进驻学校,他很想告诉教育部 让教育部来推动这个事。希望他有成果,希望我们能引发蝴蝶效应。(这一段虽然跑题了 但也是有感而发)

4.我参加文质教育研究院举办的活动的收获

我参加过第七期线上写作班,第八期线下写作班,学习写作。完成过一轮300天写作打卡挑战,提升了感知生活细微处的敏锐度、细腻度,提升了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参加过第八届和第十届教育行走, 做主持人。买过一年的文质说,听了一些。认识了很多老师,粗浅地了解了他们独特的生命故事,挺有意思的,我们都是一群生命力很绽放的人。我想,参加“教育行走”的意义是在于为自己的教育生命找一个栖居的精神家园,每年暑假,找一份别样的度假和成长的体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