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会到会学,老师可以从设计指向深度学习的学习活动设计入手。
“深度学习”这四个字每每看见都会想起在一个人坐在游泳池底学习的那张图片,之前仅仅觉得用这样图片想要体现的是“深度”,今天发现,不仅如此,沉入水底,一个人,一张书桌……沉下去、静心、独立思考,这应该是除水深以外的另一种深度吧!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深度学习呢? 知识层面-----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技能层面——孰能生巧;能力方面——以不变应万变。
指向深度学习的学习活动如何设计呢?结合前面的分析,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老师对教材的深度理解。深度理解教材,让教材静态的内容“动”起来,让学生不仅能学会编教材专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从理解编教材专家的思路、思维模式到像专家那样思考问题一步步靠近。这需要老师仔细研读教材文字、图片,甚至是一个个符号。
第二,老师对学情的深度理解。自媒体时代,带来了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为深度学习制造障碍的可能。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途径了解,甚至理解知识,了解居多,自觉深度理解的占少数,但知道并不等于理解,在知道与理解直接学生还需要经历分析、猜想、验证、形成结论、运用结论,不同的学习水平,形成的结论也会不同。但从小学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基的层面分析,我们需要让绝大部分孩子掌握好小学里面的知识、技能和一般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需要针对孩子不同的学情设计能让更多孩子能够都能往前迈一大步的活动,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这对老师来说是一大挑战。
第三,老师采用的学习路径有效。这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上课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哪种教学方式最好呢?老师最常用“教无定法”来形容。这句话的前提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问答式教学方法无效吗?如果是一对一,那是相当有效的。为何现在的课堂都提倡在独立思考之后要设计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再集中讲解分析呢?那是因为可以创设给更多的学生有一问一答的机会,让学生在经历一问一答的过程中,问者,学会追问,学会深度探究;答者,理解思路,学会深度思考。让有限的40分钟更高效,最好的途径就是让40分钟内形成的思维火花更多,才有更多碰撞的可能。
第四,老师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学海无涯,人生这一堂大课,任何一位老师都不能穷尽你将来会遇到的所有问题,更是无从谈起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方法是可以的,所以老师学生学法的指导就应该从学会提升到会学。课堂就是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为模板,以生活情境为载体,让学生在运用知识模拟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如何面对问题,如何思考问题;在不断的经验积累过程中,自然的从学会走向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