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引发
孩子们,听了这个故事以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他们需要的很多,但是自己有的又不多,还要想到分给别人。
听完故事后的感受分享环节,老师的提问把学生带入了思考之中。此时,学生的回答是可以没有数学味道的,从故事里真切感受到的情绪和价值才是当下最重要的内容。学生给出温暖、伟大、有爱心等评价,是纯粹且不加修饰的表达。简单的谈感受环节,悄然地渗透着爱国爱党的情怀,同时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
孩子们对“半条被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内心的温暖感受也驱使着孩子们愿意主动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半条被子带来的温暖互动将贯穿整节课。
二、巧引导
你能在点子图上画出“半条被子”吗?
实际上,这位学生画的半条被子并不符合数学意义上的一半,但是在华老师的引导下,数学化的表达是学生自我更迭实现的,学生自我建构对“二分之一”的理解,自行归纳“几分之几”的数学意义,自我批判和反思质疑“几分之一”的读写方法,自己探索分数乘法的图示,甚至提出更多的猜想,开始进行更拓展的方法迁移。
红军热心帮助老百姓,想让百姓吃饱穿暖。
确实,生活中的一半,可能是这样的一大半、一小半,我们说到的半条可能是这样子。但是你知道吗?数学上的半条,应该是什么样吗?
这个问题,人人都可以很快说出正确答案,但是还是请了这个孩子来回答。如果没有再一次的表达机会,这个孩子是否就会觉得自己的错误是客观存在的,而不会意识到这个错误的价值和意义。最后,这个孩子在掌声之中愉悦地回到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