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热的七月,在刚刚结束一个忙碌的学期,暑假还未开启前我来到了隐藏在上海熙攘繁华里的一处精神栖息之所——“在之间·優教育文化空间”,这个专为老师们打造的充满浪漫与文化气息的人文生活空间见到了张文质老师,这次见面,我可以轻松地告诉张老师:我可以出版自己的书了!
2021年第一次参加“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我第一次知道自己曾经写过的那些文字也可以出一本书。回来后,我把自己在Q空间写过的文字及一些教育故事做了整理后,我又开始怀疑自己:这些写给自己的文字有出版的价值吗?有人愿意读吗?原本坚持了一段时间日更的“简书”在我的不断怀疑与否定中渐渐又写写停停,向张老师承诺的2022年底出书的火焰渐渐熄灭。于是每一次张老师到深圳来,见到我问我什么时候出书时我都无比地忐忑,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害怕见张老师。直到2023年的4月19日,那天是我工作室启动的日子,一直忙到傍晚六点多,忽然电话响起,一听是晓霞的声音,我无比兴奋,她告诉我师父在深圳,我和她立马约了半个小时后在后海小学旁的百味馆见面,冥冥中张老师就是我生命中的那盏明灯,那晚我、晓霞、张老师一直聊到饭店打烊,点的菜晓霞和张老师几乎没怎么吃,他们一直在听我说,张老师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工作室关于教育写作的指导,我熄灭的教育写作热情再次被点燃。我送他们上出租车前我才知道那天因深圳大雨,张老师去外地(讲学)的飞机取消,张老师和晓霞订了第二天一早的高铁票,他们的酒店订在高铁站旁,而专门为我从机场拐到后海。望着张老师的车消失在烟雨蒙蒙的夜色中,我再一次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工作室小伙伴们一起出一本书。
从上次和张老师分别到今天上海相见,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我带着工作室的小伙伴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研读教材,研究学生,举行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撰写教学案例,抒写教育故事;我们阅读教育教学专著,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教育写作;我们围绕“看见”,写“看见自己”“看见学生”的生命叙事……将近12万字的工作室专著的书稿已经完成。谢谢张老师让我看到了自己生命拔节生长的快乐,也感谢张老师寄予我的这份可以带着工作室小伙伴一起作教育飞翔者的力量。
“不要轻视自己写下的每一个文字!”张老师的这句话好像专门说给我的。在充满了文化气息的“在之间”,我告诉张老师,我写下的那10+万的文字(还要继续完善),也即将作为我的专著出版。张老师在《教育的勇气》这本书中写到“用一种站在未来的视角去看待过去,要跟着自己的生命往前走,既要回溯--当然这种回溯有时需要很大的勇气。你要对自己生命里所有的尴尬、所有的困顿、所有的痛苦,甚至某些悲剧性的遭遇,都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就是能够直面它、逼视它,然后找到一种强大的意志推动自己继续往前走。”经历了“写作的过程”,我才读懂了它。
在撰写一个个关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案例中,让我把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梳理成了自己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上周,由南山区教育局主办的连平县50名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邀请我去作一上午3个小时的专题讲座,看似教学专业讲座,可在我一个个看的见的关于学生、家长鲜活的教育叙事中台下的老师和我一起体验到了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生命的成长。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生命“站起来”的勇气,这种勇气就是站在几十位骨干教师面前,我可以不慌不忙、游刃有余、侃侃而谈,这种勇气就是来自内心的强大与自信。
正如张老师提出的“以写为师”,只有在写的过程中,你才有更强的主题意识、目标感,包括你所擅长的可能是哪些写作的领域,最后通过写作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作品。
闪电演讲《我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小伙伴点评(留作纪念)